【探索】公共空間舊貌換新顏!這8個城市微更新案例,有你的小區嗎?

如何因地制宜植入活動空間?如何合理高效用好存量空間?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説,通過城市微更新,為居民營造更高品質的生活環境。一起來看長寧區新華街道新華路669弄、青浦區盈浦街道航運新村、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等8個社區的變化吧↓

ARCHITECTURES

公共建築和設施

老舊小區內的建築,除住宅以外,主要就是市政和配套服務設施,如居委會、停車棚、配電房、水泵房、地下人防等。微更新通過建築改造或者並不複雜的裝修,實現功能複合利用,滿足居民和社區的使用需求。很多項目還通過組織居民共同管理維護,促進社區鄰里和諧,激發居民的主人翁責任感。

長寧區新華街道新華路669弄“睦鄰微空間”

新華路669弄門衞室旁邊,有一處淨寬不到1.1米的小建築,曾是公共電話亭和小賣部。隨着電話和手機的普及,公共電話亭的功能取消,成了堆放快遞的地方。空間雖小,卻是小區的社交中心,居民們喜歡搬來自家椅子聚在這裏聊天。

設計師與街道人員、熱心居民商議,將這處小空間改造為“睦鄰微空間”,成了分享書籍、交換舊物、表達心情的温馨角落。

“睦鄰微空間”改造前後對比

1米多的寬度成為居民們舒適的社交空間

敞亮的落地式玻璃可變為座椅飄窗。居民分享的舊物逐漸填滿格物架。易物角落的留言表達着美好的心願。

青浦區盈浦街道航運新村“陽光客廳”

這是一棟建於20世紀80年代初,有着前後獨立院子的二層小樓。早期用作幼兒園,後改為社區活動室,長期疏於維護,建築陳舊,環境雜亂。周圍建築遮擋使場地日照並不理想。

四家建築工作室聯合設計,用經濟的材料、簡單易行的手法,將室外空間變成一直充滿“陽光”的環境。盈浦街道婦聯推動社區治理創新,在小院持續開展多種互助活動,讓其成為居民心中的“陽光客廳”。

“陽光客廳”改造前後對比

社區裏的中小學生為老人們舉辦的端午茶會

前院將日照陰影用黃色塗料粉刷,提亮環境;後院改造成社區種植樂園;二樓露台設計棚架,納涼休息。

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零距離家園共享空間

貴州路109號原是一處並不起眼的沿街餐飲,共3層,總面積144平方米。租約到期後,南東街道將其轉型為社區共享空間。

設計團隊為整個沿街立面增加了一處“留白”,形成一個交匯多元文化和展示街區生活的空間。通過這一窗口,展現着散落在整個街區的文化歷史資源和商業資源,讓遊客在遊南京東路時,感受到社區、街區裏的別樣風景,從而激發出街區未來的發展潛力來。

零距離家園改造前後對比

一樓是開闊的展廳

二樓是內向的講座/放映廳,三樓面向街道有徹敞的陽台。展覽、沙龍、城市行走等市民活動輪番上演。

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承興里社區中心

家門口的共享空間,對於捉襟見肘的石庫門裏弄社區來説,是個難題。南東街道在里弄社區分散挖潛多個小型建築,為居民們提供社區中心以及共享廚房、洗衣房、淋浴間、衞生間等設施。

承興裏的社區中心原來是里弄裏的居委會,設計以最小干預方式,在不改變建築肌理的情況下,將新舊元素相互融合,為居民提供更好的活動空間。

社區中心改造前後對比

具有中式風格的小院

共享的沙龍空間

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東園文化園

街道將東園小區原來的社區服務設施提升改造為功能複合、空間開放的共享空間“東園文化園”。

設計師拆除院子的圍牆和鐵門,通過新設計的遊廊重新組織空間,與建築物連接體,圍合出微型的園林,為社區創造一種融入日常的精神空間。建築內部提供事務受理、公益分享、議事平台、讀書閲覽、社團活動等多樣化的功能。

東園文化園改造前後對比

遊廊與建築共同圍合出的園林

室內空間對居民活動的各種支持

浦東新區金橋鎮佳虹小區J-Homesquare

佳虹社區入口綠地,處於金橋鎮集鎮社區與工業開發區的交界處。更新前,這片綠地僅作為社區的後門來使用。由於其中的居委會及封閉的院落佔據重要位置,居民進出需要繞行。廣場硬地沒有任何休閒設施,綠化配置也陳舊,缺乏吸引力。

設計團隊將綠地、居委會整體更新,最大化地激活空間資源,為居民提供一處兼具室內外特色的開放社區客廳。

J-Homesquare 改造前後對比

廣場上增設曲廊,將室內外空間連為整體

室內外承載居民運動、休憩、閲讀、親子、廚藝分享、種植等多種活動

普陀區石泉街道網格中心和社區共享空間

一個廢棄多年的水泵房,獨處於居民區深處,牆體斑駁,藤蔓叢生。建築約300平方米,有近六米的挑高空間。周邊有兩棵高大的香樟樹,形態優美。改造後二樓成為石泉街道網絡信息化中心辦公,一樓為社區共享活動空間。

設計師在保留建築原有結構和空間格局的前提下,剔除多餘的裝飾構建,挖掘內在空間的記憶和價值,為新的功能創造更為實用美觀的環境。

水泵房改造前後對比

水泵機拆走留下的三個方形的空洞被保留下來成為一層共享空間的地面景觀,二層用於社區網格中心辦公。

保留的兩棵香樟樹,與建築相互呼應,成為居民非常喜歡的納涼空間。

長寧區仙霞街道虹仙小區閒置地下人防空間活化

虹仙小區有1100平方米閒置已久的地下人防空間,仙霞街道計劃將它改造為集“共享客廳、社區教育、生活服務、社羣活動”於一體,為全年齡段居民打造的共享生活文化客廳。

改造前,社區營造團隊開展了多次居民、團體等多方參與的共創活動,既能廣泛收集改造意見,又能逐步建立鄰里間從陌生到熟悉、彼此信任的社區關係,還為社區青年提供更多文化創作的可能性。後續將會結合居民們的意見調整改造方案,改造得更美好。

“平行時間:藝術家&好鄰居日”,40個“藝術家”和居民一起在老小區的防空洞裏度過了沒有網絡沒有信號的兩天

40個房間,40個平行的烏托邦世界

藝術家、居民、社羣、舞者、收藏家、設計師等,共同創造了一個包容、勇敢的平行世界

資料: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88 字。

轉載請註明: 【探索】公共空間舊貌換新顏!這8個城市微更新案例,有你的小區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