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男多女少”正在扭轉,背後有這個全球性規律 | 新京智庫

我國“男多女少”正在扭轉,背後有這個全球性規律 | 新京智庫

出生人口性別比下降6.8,是一個好消息。

我國“男多女少”正在扭轉,背後有這個全球性規律 | 新京智庫

圖片來源: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文|新京智庫特約撰稿 關不羽

第七次人口普查初步數據公佈後,人口性別結構的兩組數據頗引人注目。

根據該數據,全國人口中,男性人口為72334萬人,佔51.24%;女性人口為68844萬人,佔48.7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07,與2010年相比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3,較2010年下降6.8。

那麼,人口性別比和出生人口性別比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係?各自受到什麼因素影響?其變化顯示了何種趨勢?

發達國家基本是“男少女多”

人都是生出來的,構成總人口性別比的基礎當然是出生人口性別比,但並不等於兩者就是一致的。影響總人口性別比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男女壽命差異。

當前,世界上“男人最少”的國家主要集中在蘇聯地區的部分國家。

俄羅斯2018年的官方數據顯示,其男女性別比為86。

出現這樣的情況,當然不是俄羅斯或蘇聯時代有歧視男性的觀念,而是因為男性壽命比女性短很多。

2018年俄羅斯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俄羅斯的出生人口比很正常,並且該正常比例一直保持到中年之前。34歲前的俄羅斯人中,男女比例為1000:960,年齡在35歲至39歲的男女比例為1000:1027。然而,到了70歲以上,男女人口比例就跌到了為1000:2377。

《2019年世界衞生統計》顯示,人類男女之間平均壽命相差4.4歲,但俄羅斯男性平均壽命66歲、女性平均壽命77歲,相差11歲。這還曾在該國引發過抗議,因為俄羅斯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

造成俄羅斯男性壽命相對偏低的原因顯而易見,包括糟糕的生活習慣、熱衷各種“冒險活動”以及其他社會問題等。

俄羅斯的情況或許比較極端,但在全球範圍內,男女壽命差異對總人口性別比的影響是普遍的,而且隨着老齡化的加深會明顯體現出來。

當前,相繼進入老齡化的主要發達國家,也是“男少女多”。例如,美國、歐盟和日本的性別比分別是97、96、95。地廣人稀的加拿大也只有98。

這些國家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和俄羅斯一樣,都處於102-107的正常範圍內,但後來都出現了“男少女多”。可見,最終“男少女多”的決定因素還是跟壽命差異有關。

唯一的例外是韓國,其總人口性別比為101。這可能是因為,韓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只有短短十幾年時間,老齡化程度相對較輕。2020年韓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為16%,低於日本的29%和歐盟的20.3%。

中國也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的軌道。第七次人口普查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佔13.50%。按照這一趨勢,總人口性別比會持續降低。

人口大規模流動會影響各地人口性別結構

影響總人口性別比的另一因素是外來人口的輸入性性別結構失衡。

這方面的極端情況發生在中東海灣地區的一些國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阿聯酋的主要成員阿布扎比酋長國。

2002年底,據報道,該國男性佔總人口67.5%,女性僅佔32.5%。這在國際上曾轟動一時。

該國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近一倍,也就是説,性別比超過了200。即便有一些宗教文化因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出生人口性別比也不可能高到這個程度。

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是該國對大量湧入該地區的外來打工者的特殊限制。

以男性為主的外籍勞工超過阿聯酋總人口四分之三,而阿國法律規定,月收入在5000迪爾汗(約1366美元)以下的外籍勞工,其配偶不能獲得阿聯酋長期簽證。結果,大部分外籍勞工只能長期單身在阿工作,從而導致這裏男女人口比例嚴重失調。

我國“男多女少”正在扭轉,背後有這個全球性規律 | 新京智庫

阿聯酋迪拜帆船酒店 圖片來源:Unsplash

儘管我國並非移民輸入國,不存在與海灣國家的可比性問題,但是,國內大規模人口遷徙影響不同地區的人口性別比例,卻是存在相同原理。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就有這樣的現象,性別出生比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上海等一線城市,人口性別比卻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也就是説,這些城市裏生的男娃不多,但人口中男性佔比偏高,最合理的解釋就是,青壯年男性比例偏高的外來人口對本地的人口性別比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而人口輸出大省如四川,情況則相反。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四川的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2.98,和某些一線城市相當。然而,四川的人口性別比為103.1,不僅低於很多大城市,甚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意味着很多四川的男性離開了家鄉,外出務工了。

因此,人口大規模流動對各個地區的人口性別結構的影響也值得重視。

從“重男輕女”轉向“男女平等”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總人口性別比,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相比變化不大,只是略有降低。這一降低趨勢如繼續擴大,也符合社會經濟和年齡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

我國人口出生性別比較2010年大幅下降6.8,無疑是一個好消息。這不僅標誌着性別結構趨向平衡,還反映了經濟結構改善、城鎮化水平提高和生育政策調整初見成效。

人類生育的性別偏好是生育觀念改變的結果,而觀念的改變離不開經濟結構的變化。隨着工業、服務業佔經濟總量的提高,女性的就業條件大大改善,這對生育性別偏好的影響是顯著的。

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顯示,19世紀的工業化進程導致了女性經濟地位、社會地位第一次加速提升。20世紀後半葉,對體力依賴程度更低的服務業崛起,又形成女性地位提升的第二次加速。

十多年來,我國正處於工業化成就持續發揮影響,服務業快速增長的疊加期。2017年,第三產業佔GDP總值過半、第二產業佔GDP總值四成,形成了現代化的經濟結構。這對社會觀念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其中,生育觀念從“重男輕女”轉向“男女平等”,也是應有之義。

與現代經濟結構相適應的,是城市化率的提升。近十年間,我國城市化率從接近50%提高到超60%。“生男生女都一樣”的現代城市生育觀念成為主流,也是水到渠成。

這個變化,與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是基本相同的,其中,有一定的特殊性是生育政策的調整。

總之,人口性別結構的變化中含有豐富信息和趨勢,值得研究。

編輯:柯鋭、張笑緣 校對:李立軍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72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國“男多女少”正在扭轉,背後有這個全球性規律 | 新京智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