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楊瀾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將於2022年3月5日在北京召開。2月26日,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全國人大代表、作家阿來。他透露,自己擬向大會提的建議,“還是跟生態環保有關。這是我多年來一直關注的議題。” 每年去參加兩會,阿來總會隨身帶上幾本書,在開會之餘休息時間閲讀,這次也不例外。他這次帶的書,一套是關於唐盛邊塞詩人岑參的《岑參全集》,一套是講談社出版的《中國的歷史》。
阿來(攝影:徐瑛蔓)
環境問題跟我們每一個人密切相關
作為一名來自川西高原的作家,阿來有着濃重的大地、家園、自然情結。在他的文學寫作中,也經常傾注自己對自然環境的深切關注。比如前幾年他推出了的小説《三隻蟲草》《蘑菇圈》《河上柏影》,就是一套“山珍三部曲”。三本小説圍繞蟲草、松茸、岷江柏展開,講述了青藏高原上的平凡人物,與自然互相依偎的生命故事。阿來也多次表達自己對環境問題的憂思,“今天中國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值得關注,在這樣嚴酷的自然生態環境裏,我們向大自然索取物品,消費到怎樣的程度,必須考慮大自然的再生和自我修復能力,而不是竭澤而漁。”
人大代表,來自各行各業,一般來説,會關於跟自己身處領域比較近的相關議題。作為一名作家,阿來已經擔任過三屆人大代表,“這15年,我關心投入關切比較多的就是文化、教育、生態環護。尤其是生態環保,我認為這是關乎社會大眾全局、公共利益特別突出的一個領域。從全世界來看,建設生態文明,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這也是一個現代化社會形成的標誌。這不僅僅是對社會的整體要求,也是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的義務與責任,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同一個環境裏,環境問題跟我們每個人密切相關。”阿來説,他關注環保問題,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會具體到某個問題,比如他當下非常關注的水資源安全問題,比如我們國家正推進實施的重大工程——涉及黃河沿線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以及四川省正在規劃的引調大渡河、青衣江水補濟岷江,解決成都平原經濟區水資源短缺的特大型跨區域調水工程,等等。阿來説,等到了北京,他會將自己的建議寫成文字。
阿來(攝影:楊瀾)
對古詩詞的學習,應該貫穿一生
隨着當下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少當代作家、學者願意分出精力到對經典古詩詞的詮釋之中。阿來就是其中一份子。2月12日,阿來在阿來書房開講“杜甫成都詩”系列講座,效果反響甚好。阿來也分享了他為何興致勃勃做這件事的緣由,很多人在青少年時代,都會背誦幾首古詩。比如“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這種入門級。“但是遺憾的是,在成年之後,除非是專門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大部分人都停留在入門級,沒有再去進一步去深入古詩詞的世界裏,去接觸那些承載更多審美和歷史信息量的詩詞。在我看來,作為中國人,對古詩詞的學習,不應該停留在青少年時代,而應該貫穿一生。我們現在經常説,要有文化自信,其實在有文化自信之前,先要有文化自覺。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我願意在阿來書房,盡我所能,做一些較深層次的古典詩詞的大眾普及工作。”
去北京會帶兩套書 《岑參全集》和《中國的歷史》
阿來“杜甫成都詩”系列講座首期談到杜甫剛到成都時寫下的《成都府》。雖然《成都府》這首詩不是杜詩中最出名的,大眾流傳度不高,但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信息,給很多觀眾開啓了新鮮的視角。這樣的選擇也跟阿來的一個觀念相關,“我們這樣生活在成都的人,平時也會説自己熱愛成都。但是,我們要自問一下,對成都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有足夠的瞭解嗎?比如你知道杜甫剛到成都寫的第一首詩是什麼?內容是什麼?杜甫在成都居住的4年期間,寫下240多首詩。我計劃在今年,用一年的時間,至少挑選杜甫在成都寫的240多首詩中的一半,一組一組地去講。在這個過程中,既是講杜詩,又是講成都這個城市的歷史。”
阿來還進一步解釋,他之所以首選“杜甫成都詩”這個主題,“主要不是跟我是一名作家有關,而是跟我是一名中國人有關。作為中國人,愛自己的國家,具體就要落實到熱愛我們的鄉土,熱愛我們生活的城市,想要更深更細弄明白它的前世今生。 杜甫的詩,剛好因為其現實主義路線,對成都有了非常詳細的詩意記錄,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線索。那麼,何樂而不為呢?來研讀杜甫在成都寫的詩,既有詩意的美好,又有歷史價值。”
每年去北京開兩會,阿來都會隨身帶一些要讀的書,在開會之餘的休息時間閲讀。這次去北京開會,他的隨身行李會帶上兩套書,一套書是《岑參全集》,“ 我對岑參這個人物也非常感興趣,他是盛唐邊塞詩人的一個代表,跟杜甫同時代,但比杜甫年齡小一些,他跟成都也有關係。”另外一套是《中國的歷史》,是日本講談社出版的,每卷都是由這個歷史時段具有代表性的一流學者撰寫。中文簡體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我正在按照順序讀。有時候看看外國人對我們國家的歷史,梳理得挺有啓發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今在網絡空間上,對各種熱點事件,意見紛紛。阿來説,他不會參與這種爭論,“作為一名作家,我的角色職責就是努力再把作品寫好些。當我作為一個主講人,在做一些面對公眾的講座時,我會盡力將好,以自己的方式,傳達我的價值觀。但我不會直接去網絡空間上去説我怎麼看。我注意到一個現象,人們總是愛去批評別人這不對那不對,卻忽略反思自己有沒有不對的地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