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號,湖南省長沙市黃花機場,一趟飛往昆明長水機場的航班內,一名乘客不願意佩戴口罩,遭到工作人員的勸阻,最後發生衝突,最終導致該航班延誤一個半小時。10月5日上午,東航工作人員回應,該趟航班延誤原因為“臨時減客”,有旅客不配合防疫工作,接警後已跟進處理此事。
乘客不戴口罩,固然需要道德譴責,但是事關眾多乘客利益,航司沒有必要和乘客長時間擺事實講道理,一次勸説不聽,直接強制出艙不就完了?十分鐘的事,何必耽誤一個半小時?再説了,乘客不戴口罩,候機廳怎麼進去的,安檢怎麼過的,登機怎麼能上去的?如果是這些過程乘客都戴口罩,只在飛機上摘下口罩,如果不是因為病情突發而必須摘口罩的特殊原因,顯然沒有必要對這位乘客過度人性化。如果從候機廳到登記,乘客都沒戴口罩,則屬於航司管理有問題。但不管哪一種原因,都不能因此綁架所有乘客的利益。
為部門利益綁架乘客利益,甚至為部門失誤讓乘客買單,近年來,航司的一系列做法多讓乘客吐槽。從飛行員罷工造成航班延誤,到過半航空公司規定有權拒絕承運“可能引起其他乘客不適或反感”的殘疾人,從機票退改簽費用高到誠心的“隨心飛”不隨心,再到航空里程買賣成產業鏈,都暴露出航空服務的高高在上,為乘客服務成了讓乘客服務。
事實上,不僅航司,任何單位為民服務都不能高高在上。但是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似乎成了服務的頑疾。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裏有個“蹲式窗口”橋段,但自從《人民的名義》播出後,各地“蹲式窗口”至今還有發現,就在今年9月,媒體又曝出四川萬源川投水務公司驚現半蹲式服務窗口,該公司這才表示致歉整改。
特別是在移動互聯時代,羣眾對服務要求不斷提高,為民服務要從關注服務本身,向用户體驗和價值鏈兩端延伸。“互聯網+”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把標準化的服務產品細化拆分,讓用户選擇自由組合。比如,很多老人不用微信,從健康碼坐車到看病網絡掛號,老人似乎成了數字時代“難民”。
有航司計劃在登機牌上按航班推出二維碼,由工作人員代其掃碼入羣。在一級界面上設置一個按鈕,如有需要可呼叫就近的服務人員。對於會用微信的,可以查詢航站樓地圖,由旅客決定何時需要服務,以及需要人工還是信息服務,避免打擾旅客。這樣的接地氣才是迴歸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