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度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

本文轉自【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作者:郭笑雨(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慶醫科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殘疾人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扶殘助殘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在5月21日全國助殘日當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康復國際百年慶典致賀信。信中強調,“中國對殘疾人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將進一步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這為以中國式現代化目標要求引領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推動殘疾人廣泛參與,是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的前提。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殘疾人口最多的國家,有8500多萬人。人口規模巨大,既決定了殘疾人公共服務壓力大、工作開展難度高、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也意味着殘疾人的人才規模巨大,殘疾人事業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充分認可殘疾人與非殘疾人的地位平等,必須尊重其平等尊嚴和多元能力,認可殘疾人能力、為殘疾人賦能。應充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聽取殘疾人的意見,發掘殘疾人的潛能,廣泛吸收殘疾人蔘與,讓殘疾人在創造自身價值的同時,為殘疾人事業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是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的核心目的。殘疾人全面發展需要以殘疾人生理功能和社會功能恢復為個體基礎,以有形和無形社會障礙的破除為社會基礎,實現殘疾人在教育、就業、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全面發展。這要求我們在融合教育方針下,堅持弱有所扶和公平正義原則,保障殘疾人平等受教育權利,推行入學零拒絕,實現殘疾人教育全覆蓋,提高殘疾人受教育率和受教育水平;創新殘疾人就業工作機制,將工作重點從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轉向長期跟蹤服務,注重殘疾人就業信息鏈接、就業意願激發、就業質量評估,形成閉環管理機制,提高殘疾人就業質量;重視殘疾人文化體育事業,不僅促進殘疾人平等享受現代文化產品,更要激發其參與文體事務的積極性,倡導殘疾人文化主位視角的文化創作。

實現殘疾人共同富裕,是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的最高追求。殘疾人既是共同富裕成果的享有者,也是共同富裕局面的建設者,在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道路上,我們應堅持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確保殘疾人平等參與不掉隊。殘疾人共同富裕不僅是其經濟收入增長,而且包括政治權利以及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福利的全結構福祉。完善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是實現殘疾人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奮鬥是根本動力。實現殘疾人共同富裕,需要社會保障制度提升殘疾人及其家庭收入,需要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恢復與發展,需要三次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奠定物質基礎,更需要殘疾人蔘與社會勞動,實現充分發展。殘疾人共同富裕的理想狀態,是物質生活充裕、發展機會公平、社會氛圍開放、精神文明進步。

殘疾人事業的全面發展,本身就藴含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特徵。殘疾人事業富有人性、人道、人文、仁愛精神,彰顯出獨特的精神魅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廣大殘疾人在自身物質條件並不富裕的情況下,自立自強、艱苦奮鬥,確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積攢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脱貧攻堅中,廣大殘疾人及扶殘助殘組織迎難而上,發揮全國一盤棋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以及中華民族守望相助的傳統美德,成為展現中華文明的代表和名片。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社會各個層面應注重學習、繼承和發揚殘疾人事業及廣大殘疾人羣體展現出的強大共同體意識、鬥爭精神及進取品格,講好殘疾人事業中充滿獨特精神文化氣質和魅力的中國故事,推動物質生活不斷豐富,關注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光明日報》( 2023年05月29日 11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2 字。

轉載請註明: 多維度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