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邊防線上,飄蕩着這樣一首歌

沿着阿拉馬力邊防連的文化長廊順直向下,途徑一片曲徑通幽處,再躍下幾階隱匿在葳蕤樹木下的碎石台階,眼前豁然開朗。由兩座磚紅色瓦房改造而成的連史館矗立林間,伴隨着周遭的蟲鳴,讓人彷彿穿越回歲月如歌的年代。

三級軍士長王亞東是連史館的講解員。於他而言,連史館仿若一位耄耋老者,唱着紅歌,守着大山,敍述着悠悠歲月。

推開屋門,只見一台老式留聲機安放在史館最深處,時間沉澱下的它泛着清幽的光澤。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物件,身體裏卻藏着一個寶藏——紅歌《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

王亞東慢步上前,放下唱針,黑膠片緩緩轉動,熟悉的旋律流淌而出。那一刻,久遠的記憶穿越時空浮在眼前……

“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哪裏需要到哪裏去,哪裏艱苦哪兒安家……”王亞東第一次聽到這首歌還是新兵下連的時候,就在這間史館內。他清晰地記得身旁的講解員口若懸河,陳列的展品應接不暇。只可惜,那時的他還未能理解紅歌背後的意藴,直到接替了講解員的工作。

那年,阿拉馬力邊防連首任站長高生祿回隊探望,看着展櫃裏一件件陳列的物品,感慨萬千的他向王亞東訴説起往事。

1962年,高生祿和他的戰友帶着三隻駱駝、一口鍋向着卡拉喬克山進發。山高路遠,滿地荒蕪,他們白天築地窩,晚上數星星、戰風沙,就這樣在這裏紮下了根。高生祿説:“那時候條件很差,但一點兒都不覺得苦。戰友們在一起,整天笑呵呵……”據歌曲創作者李之金回憶,他就是被官兵們樂觀向上、鐵心向黨的精神所感染,情之所至,寫下佳作。

時節如流,如今高生祿已雙鬢染霜,他循着聲音走向留聲機,側耳傾聽,輕聲哼唱,眼中噙滿淚水。此情此景,高亞東每每想起都感動不已,他知道那是高生祿在和過去的自己對話。

自那以後,王亞東愈發覺得身上的擔子重了,他不再侷限於將稿子熟記於心,而是立志要將紅歌精神傳遞出去。

冬去春來,連隊迎來了一波新生力量。按照慣例,王亞東既要擔負史館的講解任務,還要帶領新兵入住地窩,感受革命先輩的崢嶸歲月。劈柴、挑水、挖野菜……新兵們起初很興奮,你一言我一語説個不停。到了傍晚,山裏氣温驟降,大雨瓢潑,白天的新鮮感被疲憊和飢餓衝散,新兵們圍坐在小板凳上,啃着紅薯、窩頭,喝着小米粥。

房間昏暗深沉,只有木桌上的馬燈一明一暗晃動着,火焰拉得又長又穩。“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突然,不知是誰哼起了歌,緊接着一人低吟轉變成高亢的合唱。看着新兵年輕的面龐和臉上跳躍的火光,王亞東好像穿越到過去,好像看見老一輩命者樂守邊關、戰天鬥地的畫面。

祖國的邊防線上,飄蕩着這樣一首歌

這一刻,王亞東頓悟,原來心靈的洗禮毫無徵兆可言,信仰在瞬間的迸發總有着衝破蒼穹的力量。如今,《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已經成為團隊的“傳家寶”,一代又一代的戍邊戰士踩着歡快的鼓點,唱着這首歌行走在祖國的邊防線上。

一首紅歌,一片兵心。歌聲迴盪在大山深處,悠長悠長……

來源:解放軍報客户端

作者:劉欣雨 狄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5 字。

轉載請註明: 祖國的邊防線上,飄蕩着這樣一首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