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
極氪001車主製作了一張“聯合聲明”
從聲明內容來看大致意思是
因極氪001實車的EC天幕
與官方宣傳存在嚴重不符
要求官方給出合理的解釋
隨後針對極氪001車主發聯合聲明事件
極氪CEO安聰慧也作出積極的回應
“目前灰色天幕還有技術上的挑戰
所以現在只能呈現出藍色”
值得注意的是
極氪官方表示
後續將會邀請車主進行工廠參觀
以及EC天幕體驗
來加強車主對這一配置的瞭解
總的來説
作為吉利汽車旗下走高端路線的電動車品牌
極氪的發展也備受市場的關注
在宣傳方面加大力度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因為“買家秀”與“賣家秀”的問題
讓車主不愉快
則難免會造成誤解
下面繼續
一週新車/車聞
經過為時不短的預熱之後,ID.3終於在國內上市了。作為大眾MEB平台的首款車型,ID.3頗具未來感與新鋭感。相比我們已經熟知的ID.4與ID.6來説,ID.3具有更加年輕化的整車設計。ID.3的車身長寬高分別為4261*1778*1568mm,軸距達到了2765mm。值得注意,由於ID.3軸距與ID.4相同,因此大家也不必擔心這款小車的空間。另外,ID.3採用的是後置電機+後輪驅動的驅動形式,並且搭載容量為57.3kWh的三元鋰電池包,全系車型NEDC續航里程統一為430km。
隨着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越發凸顯,之前豪華品牌所推出的個性化定製也被下放到了中國品牌上,比如長安UNI-K,不僅新增了兩款配置車型,還推出了個性化配置選裝包。此次新增車型分別是售價為14.59萬元的兩驅豪華型和售價為17.29萬元的四驅尊享型。其中,兩驅豪華型為UNI-K車系的最低配,四驅尊享型為UNI-K四驅車型的中配。所以,此次長安UNI-K推出的兩款配置新車,都頗有針對性,在降低門檻的同時,也提升了UNI-K車系的選擇豐富性。
作為年度改款車型,新款奔馳GLC還是相當任性的,主要變化是將車型版本減少為4款,配置部分進行了調整,且起售版本價格上漲2000元。外觀方面,新款奔馳GLC依舊延續老款車型,未作變化。配置細節部分,新車取消了奔馳GLC 300L 四驅AMG-Line版本,其餘版本則在配置上進行了調整。其中,新款奔馳GLC將很多配置更換為選裝件,特別是非常實用的行車記錄儀,選裝價格為5300元,且只有300L 四驅豪華型可選,整體來説不夠給力。
同屬奔馳“CL系列”的新款CLA在上週也一同推出。奔馳CLA之所以受人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四門轎跑”這個產品定位,對那些厭倦了傳統三廂車的用户來説,四門轎跑是一種很有誘惑力的車型。其次,奔馳CLA搭載了1.3T和2.0T兩種發動機,前者最大功率120kW,最大扭矩250N·m,後者最大功率為165kW,最大扭矩為350N·m,在同級別車型中有一定優勢,強大的動力性能,也比較符合年輕消費者對一款四門轎跑車的期望。
高端MPV車型越來越得到國內用户的認可,許多廠家也紛紛推出定位於大中型MPV的產品。為此,“中國汽車定製專家”上汽大通以旗下中大型MPV G20 PLUS為基礎車型,推出為高端商務出行羣體特別打造的G20 PLUS四座版車型。G20 PLUS四座版外觀輪廓與普通版保持一致,在保持家族化設計語言的基礎上,特別設計了雙色配色,以銀色與藍色點綴車身。同時,新車前臉採用了面積更大的鍍鉻格柵,凸顯新車的豪華公、商務氣質。配置上,新車也搭配星羅式LED自動大燈、流光LED尾燈等配置,讓細節之處更顯豪華。
新能源車型,除了我們現在主流的電動車,氫能源車曾經也是一個很主流的方向。只不過在國內因為政策和方向選擇的原因,氫燃料電池車並不像電能一樣受重視,而日本則是和中國、美國選擇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路,走氫能路線,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的氫能技術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這其中尤以豐田的氫能源汽車最為突出。
上週,特斯拉收盤上漲12.66%,報收1024.86美元,公司市值首次突破一萬億美元,達到10267億美元。繼蘋果、亞馬遜、微軟、谷歌和臉書後,特斯拉成為美國股市歷史上第七隻市值超過一萬億美元的股票。啥概念呢?大眾、豐田、奔馳、比亞迪、寶馬、本田、福特,它們的市值加起來也沒有特斯拉高。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恆大集團將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在2022年推出首批電動車,比原計劃晚一年。恆大新能源汽車集團總裁劉永灼也表示,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將確保其首款電動汽車在天津工廠生產和測試,並在明年初向公眾出售,已啓動了為期3個月的行動來力保首款恆馳汽車下線。但從目前來看,恆大汽車能否在2022年推出首批電動車,還是存在一定變數。
據外媒報道,韓國電池製造商SK Innovation將向福特汽車支持的固態電池開發商Solid Power公司投資3000萬美元,聯合生產車規級固態電池。Solid Power表示,SK Innovation將採用該公司的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專利電池設計和生產工藝。Solid Power CEO表示,製造商可以利用現有工廠生產固態電池,並希望到2026年將這項技術商業化。同時,固態電池可能會使電池組變得非常簡易,最終促使成本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