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雙方就邊境問題第八輪會談於11月6日召開,按照印度PRINT新聞網報道,印度方面在這輪會談上,將繼續向中國“明確表示”,不會接受任何單方面的脱離接觸提議。分析當前莫迪的佈局來看,印媒的報道不無道理,因為印度已經準備好了在實控線附近長期對峙,相關的冬季物資正加緊從國外採購。
印國防和安全機構消息人士也認為,此輪會談“預計仍不會有重大突破”。與此同時,為了向國內的激進民族主義展示決心。莫迪又繼續在和中國“脱鈎”的路上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印度斯坦時報》11月6日稱,印度將大幅削減從中國進口能源電力領域產品的數量。
為此,印度電力部門日前已擬定了兩份清單,其中一份清單主要列舉的是目前印度不能獨立生產的設備,包含了239個物項,;而另外一份則是印度具備生產能力的設備,一共有95個物項。這兩份清單展示了莫迪為實現他所謂的“印度製造”理念的決心,因此,第二份清單中的設備將被列為禁止進口物項,而第一份清單也被設為重點攻關和篩選對象。印度政府正大力減少對華產品的依賴。
據統計,在過去一年時間內,印度能源行業向中國進口的設備佔到了總進口量的近三分之一,莫迪擔心這些設備在未來會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或者至少會對“印度製造”計劃造成不小阻力。
結合此次排除中國電力設備事例可以看出,印度想要完全擺脱中國影響的決心相當堅定。從今年6月份雙方在加勒萬河谷發生衝突以來,印度從上到下,掀起了罕見地抵制中國製造的浪潮。從最底層人民到上層,似乎反對中國的一切成了“政治正確”。
砸毀中國製造,抵制中國手機,再到排除中企參與該國基礎設施建設,所有這一切都在印證,印度試圖變革,從而擺脱過去高度依賴中國的狀況,並且從中國手中搶走部分市場。不過,這種變革真的能夠收到成效嗎?恐怕這只是莫迪的一廂情願,至少目前來看,實現起來沒有可能性。
中美關係當前的大背景,導致印度領導階層誤判了形勢,認為這是印度取代中國,接手美國產業轉移的絕佳機遇。可他們顯然沒有正確端正自己位置,中國之所以能夠成功,在於改革開放的路子走對了,我們在一開始並沒有懼怕外資的到來,而是積極並且主動地擁抱他們,通過這些資本盤活了國內市場;與此同時,大力鼓勵國內企業與之競爭,在這種大環境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找到了生存之道。印度卻反其道而行,不斷地收緊對外資,尤其是中企的大門,這不僅不會保護自己,反而會進一步拉大與外界的差距。
其次,中國有健全的工業門類、完善便捷的交通網絡,這些都是印度不具備的,光想着有與中國不相上下的人口和勞動力,就指望能搶走工作機會和市場,這是完全不現實的。莫迪依託美國來強化自身影響力是沒錯的,但是企圖完全與中國切割,搞對立,最終的苦果只會由他們自己去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