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問:媽媽,我們家為什麼沒有一輛好車?家長怎麼回答?

孩子能問出“我們家為什麼沒有法拉利”這個問題,對父母來説並不是壞事,反而是教育的契機。

當然,首先要看是多大的孩子,在怎樣的情境下問的。6歲的孩子這麼問,與16歲的孩子這麼問性質完全不同;孩子在攀比的情境下問,與懟父母的情境下問性質也完全不同。別小看這一句問話,父母分析不當就可能誤判孩子,應對不當就可能誤導孩子。

首先,誤判孩子。兒童的法拉利概念與家長的法拉利完全不同。尤其是對小孩子來説,法拉利可能意味着新奇,而不是財富和奢侈的概念。然而,對於父母來説,法拉利往往意味着財富和奢侈的概念。一個孩子問另一個,“為什麼你家沒有一本法拉利?”孩子的答案可能是“我們家有豐田”。但是如果一個成年人問他的父母,“為什麼你家裏沒有一本簡編呢?”父母通常把它理解為炫耀和挑釁,很容易在情感上做出反應。

父母也好,學校教師也好,成年人,特別是教育工,不要把自己的偏見想當然地污染孩子。像以前曾曝出的學校教師對開跑車接送孩子的家長提出杯葛,要求不要開跑車接送孩子,理由是會導致學生攀比。且不説這名教師的做法極其無理,僅僅他所認為的因為有家長開跑車接送孩子就會引起學生的攀比,就純屬將成年人的偏見無節制地污染孩子。

孩子問:媽媽,我們家為什麼沒有一輛好車?家長怎麼回答?

好的做法是剋制和淡化這樣的事情在大人概念裏的財富與奢侈品印象,孩子問“我們家為什麼沒有法拉利?”,就像被問“我們家為什麼沒有養小狗?”一樣回答就好。為什麼沒有養小狗?因為爸爸媽媽沒有時間照顧,也沒有精力陪伴小狗;為什麼沒有法拉利?因為爸爸媽媽沒有足夠的經濟,家庭得社會經濟階層也不支持養一輛法拉利。就醬,如實告知,不卑不亢。

即使孩子心存攀比,已經受到成人偏見的污染,覺得有法拉利是很酷很值得炫耀也被大家羨慕的事情。父母最好的回應也仍然是如實告知,不卑不亢即可,無須對孩子的攀比大驚小怪,只要不嚴重,忽略即可。為什麼?因為父母不卑不亢的示範就已經在給孩子以薰陶以引導,無須額外做什麼。

這麼説吧,如果孩子的物質攀比心嚴重,絕不僅僅是學校污染的結果,必然有着家庭父母的污染加持。

再説誤導,父母如果對兒童問到“我們家為什麼沒有法拉利?”按照成年人世俗的偏見作出情緒性或迴避性的反應其實留很容易給孩子帶來誤導。

情緒性的反應就是父母覺得這樣的問題帶有挑釁性,給自己帶來自尊壓力,因而質疑問題提出者的動機而不是回答問題。在孩子就反映為對孩子的“攀比”做出過度反應,試圖斥責或批評孩子不應該攀比。

迴避性的反應就是父母試圖避免回答這個問題,或者不正面回答。

孩子,特別是低齡的兒童對父母被問到“法拉利”和“小狗”父母作出不同反應中會很敏感地習得父母的偏見,進而受到污染。

孩子問:媽媽,我們家為什麼沒有一輛好車?家長怎麼回答?

稍大一些的孩子通常已經習得了“法拉利”所代表的財富和社會階層意藴,通常不會像兒童那樣沒有芥蒂地童言無忌。如果一個青少年問到這樣的問題,那確實就可能帶有挑釁,例如對父母動不動就拿“別人家孩子”來攀比自家孩子的回懟。父母毫不顧及孩子感受地問孩子“你為什麼就不能像張叔家的兒子一樣讓父母省心哪?”,孩子當然就有權以“我們家為什麼沒有法拉利?”來回懟。

總而言之,孩子問父母,“我們家為什麼沒有法拉利?”,父母完全不必敏感而愠怒,不卑不亢地據實回答就好。即使發現孩子有攀比的跡象,也無須大驚小怪,父母自己沒有社會階層的高低貴賤的偏見,孩子就不會習得這樣的偏見;父母本身就有社會階層高低貴賤不平等的偏見,無論父母怎樣反應,孩子必然會習得這樣的偏見。

更關鍵是,父母對孩子表現出的“攀比”大驚小怪,試圖矯正,實際上是在強化孩子內心的“攀比”,反映的恰好是父母對社會階層的敏感和自卑,孩子反而更可能有樣學樣習得“法拉利”背後世俗化的炫耀、奢侈意藴。

現代文明的教育要義之一是“平等”,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9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問:媽媽,我們家為什麼沒有一輛好車?家長怎麼回答?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