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開頭是這樣的。
畫面的內容有些令人不舒服,但這不是劇本安排,而是來自買買君身邊一位“精德”粉的所謂的“肺腑之言”。
相信不少朋友和買買君一樣,身邊總有那麼一些憤青,一邊用着小米手機,穿着美特斯邦威,吃着路邊攤張阿姨做的韭菜餡包子,一邊卻喋喋不休,各種嫌棄,張口閉口就“國產垃圾”,要不是看在認識的份上,恨不得一腳把他踢到津巴布韋去,還真以為穿着美邦就可以不走尋常路了。
誠然,時至今日,國產車仍然有不少提升空間,但也不至於成為噴子口中的那個“垃圾”,都是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垃圾”一詞的意思,也不用買買君多做解釋。
少一點偏見,多一點理解,別説國產車,即便被那羣崇洋媚外的噴子捧為神的德系、日系車,同樣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燒機油、簡配、漏油......這樣的案例近些年還少嗎?
更有一羣人,根本從來沒有擁有過國產車,甚至連國產車方向盤都沒摸過,每天坐着國產公交上下班,卻對國產汽車工業報以最大程度的歧視和冷嘲熱諷。
從買買君觀察來看,國產車噴,主要從以下三點入手:
(1)、質量差
(2)、用料差,堆配置
(3)、逆向研發,不思進取
國內汽車工業起步晚,目前幾個主流的國產品牌,基本在20世紀末或21世紀初才成立(長城1984年、比亞迪1995年、奇瑞1997年、吉利1997年,廣汽自主品牌乘用車項目成立2008年......),而且很多車企都是半路出道(吉利最開始是做冰箱配件的、力帆摩托車起家)。
起步晚,技術積累薄弱,再加之國外的技術封鎖和當時的一些政策限制,所以國產品牌早期涉足汽車行業時,也是走的豐田、大眾的老路——抄襲、逆向開發。通過購買國外落後淘汰的生產線,以及成熟車型,拆解、測繪、模仿。
汽車是一個由上萬個零部件組成的結構複雜的交通工具,每一個零部件的設計、材質選擇、生產製造等環節都有嚴格的標準,哪一個環節沒有把控好,都可能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所以早期那些靠東拼西湊,山寨出來的國產車,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近年來,隨着國內汽車工業的不斷髮展,以及車型的不斷更迭,國產車在研發、技術、經驗、工藝、品控等方面,都有了十足進步。
國產車也不再是你以為的那個國產車。
衡量車子質量如何,百車故障率最有説服力。來自J.D. Power的數據顯示,國產品牌百車故障率從2015年的120個降低到2019年的101個,5年來和國際品牌的差距從22個縮短到9個。説明目前國產品牌與國際品牌在產品質量上雖然仍有差距,但差距在不斷縮小。
而在J.D. Power:2019中國新車質量研究中,我們欣喜的看到很多國產車型力壓合資車型,成為各自細分市場排名靠前的車型。
另外我們在查閲車質網近一年的投訴排行榜時,發現投訴前十的車型中,都是清一色的合資品牌,沒有哪怕一款國產車型。
早期國產車一沒有品牌優勢,二沒有技術優勢,所以主要靠價格獲取市場,高性價比一直是國產車的一手好牌。
配置高、空間大,用合資車A0級的錢就能買到國產車A級車,但成本就擺在那,車企也不可能虧錢做買賣,所以用料可想而知。
買買君清楚地記得,公司之前購置了一台手動擋X60工作車,價格低、空間大、配置豐富,但出於成本原因,用料不敢恭維。空調旋鈕毫無質感可言,手套箱在一次600公里的長途跋涉之後再也關不上了,副駕駛座椅安全帶也莫名其妙扣不上了。
一分錢一分貨,近年來,隨着國產品牌的向上突破,國產車也不只在低價位徘徊,價格的上漲讓國產車在用料上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再加之製造工藝和自動化水平的提高,目前主流國產車無論在做工還是用料上都有了明顯提升。
上文已經提到,早期國產車起步晚、基礎薄弱,所以逆向研發不失為一種快速進入汽車領域的方法,況且早期豐田也是靠模仿克萊斯勒Airflow才搞出了家族的第一輛轎車,風靡全球的蘭德酷路澤也是模仿班塔姆MKII。因此模仿、逆向開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進取。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國內汽車市場太大,車企眾多,水平參差不齊,不排除一些靠着市場紅利,賺快錢的車企。而這部分車企在早些年,確實通過模仿國外成熟車型外觀,用着老掉牙的技術,靠着高性價比,賺得盆滿缽滿。但這種不思進取的做法,終將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隨着國內車市增長紅利消退,國內車市悄然步入了由增量到存量的新常態,在這個時期,消費升級,置換購車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對於這部分人來説,還想靠山寨、模仿、老技術來吸引用户已是不可能。
落後就要被淘汰,幻速、力帆、觀致、凱翼,破產的、收購的,一個接一個,另外還有一些車企在死亡邊緣垂死掙扎的。
當然還有部分車企,早期通過逆向研發或者與國外品牌合作,積累了一定資金和技術的,便能潛心研發,注重創新發展,掌握核心技術,擁有了一批國內頂尖人才,甚至不惜重金買來先進設備,請來國外設計大師和底盤調校大師,在海外設計研發中心等等。
目前人們在評價國產車的時候,很少再聽到山寨一詞,而更多的是好看,原創度高。
除了外觀的突飛猛進之外,主流國產品牌在最薄弱的核心三大件上也有了很大進步,目前主流的國產品牌基本擁有了自主研發的三大件,並且運用在主流車型上,而且參數表現和用户反饋都不錯。
比如奇瑞的1.6TGDI發動機,剛誕生時熱效率達到了37.1%,是當時熱效率最高的國產量產發動機,甚至可以媲美很多國外品牌;長安的藍鯨NE發動機平台,旗下首款1.4T發動機熱效率達到了37.6%,綜合實力媲美甚至超過了部分國際一流發動機。
時至今日,國產品牌早已突破了20萬的天花板,並且不乏長安CS95、哈弗H9、比亞迪唐、WEY VV7這一類的熱門SUV車型。
但如果你有20萬預算會選擇國產車嗎?
我們從SUV市場來看,20萬級的合資SUV主要有RAV4榮放、探嶽、CR-V、奇駿等緊湊型SUV,這些車型征戰市場多年,優點在於:積累了良好的用户口碑,可靠性好,動力匹配良好,燃油經濟性不錯。但缺乏個性,而且20萬能落地的這些車型往往是低配版本,配置相對較低。
但如果花20萬選擇國產SUV,我們可以買到長安CS95、哈弗H9、比亞迪唐、WEY VV7等中型/中大型SUV,它們往往是各自品牌的旗艦車型,搭載了各自品牌最新技術,並且也是各自招牌,廠家也願意花心思和成本在上面,不僅定位高,配置豐富,用料也很紮實,而且20萬元基本能買到各自的頂配車型,用車體驗也是最好的。
當然很多人關心品質和可靠性,其實上面已經提到了,主流國產車近年來在這兩方面的進步已經很快,與合資品牌的差距越來越小,甚至在某方面已經超越了部分合資品牌,況且上面幾款車已經入市多年,如果有問題,老車主早已炸開了鍋,噴子們也等着看熱鬧。
當然車無完車,在底盤調校、動力匹配方面,這些車型與同級車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會太大,如果你對此不介意,追求性價比,不太在意品牌,那麼花20萬買輛國產中大型SUV,有何不妥。
種種跡象表明,國產車早已今非昔比,雖然與國外品牌在某些方面尚有差距,但不誇張地講在一些方面已經追上或者超越了某些合資品牌,所以噴子嘴裏所謂的“國產車垃圾”,顯然站不住腳。
如果您有20萬預算,會選擇國產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