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專供”茶葉(圖源:網絡)
不久前,北京警方一舉打掉17個跨省市全鏈條製售虛構“專特供”白酒的犯罪團伙,起獲假冒名酒6600餘瓶,外包裝材料、標識70餘萬件。
中紀委網站為此發表評論《這年頭,別再追捧所謂的“特供酒”了》,文章指出:成本幾十元的散裝低端酒,層層加價後,賣到消費者手裏高達每瓶上千元。這就是“專特供”的真相。
十八大以來,國家多部門就對“利用互聯網銷售濫用‘特供’、‘專供’等標識商品”進行了集中清理整頓,並明確發文“嚴禁中央和國家機關使用‘特供’、‘專供’等標識”。在一些市縣,監督檢查“特供”“定製”問題,也成了一項常規工作。可以説,曾經風光無兩的“特供品”從源頭上就被清理。
目前,在主流的網購平台已經搜不到“特供”“專供”的煙酒製品。可見,那些暗地裏流通的“特供品”都是假冒偽劣。
比如,犯罪團伙一般以15到35元不等的價格購進低端散裝白酒,生產地點一般選擇在偏僻的農村大院,商標、瓶蓋、防偽標識等包裝材料也有專門的生產商家,酒瓶基本是從酒店回收的正品酒瓶。他們往往會和高檔酒店服務員勾結,讓服務員開酒時保證酒瓶完好。
這些酒以假亂真的“面子”做得十足,有的酒箱內甚至裝有檢測防偽商標的儀器。犯罪分子囂張地説:“許多人用我的酒請客送禮,從來沒人懷疑這是假的。”但據辦案民警介紹,這些酒往往是小作坊生產,採用河水釀造,灌裝設備簡陋……這樣的生產流程別説衞生條件了,往往還有乙醇含量超標的安全風險。
假“特供品”從運輸到銷售都下足功夫。因為是假酒,運輸時往往紙箱套紙箱,包裝下有包裝。有的交給下線經營的酒水門店售賣,有的掛在一些酒類網站上招搖過市,有的在鹹魚、轉轉等二手寄賣平台上守株待兔,有的找微商代理在朋友圈“殺熟”,還有的為了避開網絡平台監管而使用“暗語”交易。
“拍品上的暗語字樣,是一處知名建築的縮寫,賣家以此暗示該拍品為‘專特供’,所以價格昂貴。”一名業內人士介紹。
除了以上的常規渠道,還有的被精心設計成騙局,引君入甕。
不久前,温州宣判了一個案子。騙子對受害者謊稱自己在某知名酒廠上班,和集團董事長是親戚,還邀請老闆到酒廠參觀考察。而受害者不知道該酒廠本就有供訪客參觀的生產車間。被“忽悠瘸了”的受害者心甘情願付款1950萬元購買了近千箱“假酒”。
警方查獲的虛構“專特供”白酒(圖源:央視)
既然源頭上遏制住了各類“特供”產品,假特供的生產流程又如此簡陋,為何還有人為假“特供品”埋單呢?説到底,還是腦子裏“專特供”意識在作怪,要面子,要有親近權力的那份快感。
20年前,筆者上學時就碰到過一種特供煙。白色的樸素包裝,顯得特供二字和品牌logo更加醒目,市場價60多元的煙只賣5元。雖然不少人都知道不太靠譜,但還是有很多同學買回家裏炫耀。
現在,購買假“特供品”的消費者無非也是這種心理。在他們眼中,這些“特供”的價值不在真實的品質,而在“特供”二字,以及背後那種説不清道不明的神秘。
據媒體瞭解,大部分消費者買“特供品”的目的是用於商務宴請、節日饋贈、拜訪客户等活動,幾乎沒有人買來自己用。因為送禮有面子,顯得自己人脈廣、神通大;請客更能鎮住場子,乾杯的聲音、繚繞的香煙都透着“異於常人”的範兒。
因此,賣“特供品”的犯罪分子也有恃無恐,他們有一套邏輯:“你見過人家收了禮還敢拎着一箱箱去驗真假嗎?”
一名白酒行業人員説得好:“特供酒、專供酒滿足了市場上一部分人對權力的迷戀,它們的出現是某些人心中對權力、特權的變態渴望造成的。”
國慶、中秋佳節將近,小組還是呼籲廣大消費者擦亮眼睛,對唬人的“特供品”見一個舉報一個。
來源:學習小組 資料來源/中紀委網站、新華社、每日商報、北京青年報、温州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