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朝陽少俠】;
在美蘇最劍拔弩張的1964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林登・約翰遜連任有望。為徹底打趴政見激進的共和黨對手戈德華特,約翰遜陣營組織拍攝了一組廣告,《雛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則。
廣告中,年僅三歲的小女孩Daisy(意為“雛菊”)百無聊賴地數着雛菊花瓣。突然,她彷彿看到了什麼,鏡頭隨後開始放大,Daisy的眼神中滿是驚恐,一個男人從10開始倒數,蘑菇雲在女孩的眼睛裏閃過——這是核彈爆炸的跡象。廣告隨後切至黑屏:“在11月3日投票給約翰遜總統”。
寓意不言自明——約翰遜帶給民眾的,是天真無邪的笑臉;戈德華特帶給民眾的,是核戰爭的威脅。投票給民主黨,就是支持和平;投票給共和黨,就是贊同戰爭。雖然約翰遜最終勝選,但這種利用兒童形象進行人身攻擊的行為還是讓諸多看客不齒。
究竟是誰給了民主黨勇氣,把自己塑造成天真無邪的“小雛菊”?
時間過去60年,美國政府又想拍個大廣告,渲染所謂對手的威脅,這次的“雛菊”叫做“民主”。
美國政府希望在2021年底和2022年分別召開線上和線下的“民主峯會”,邀請其界定的“民主政體”來場“華山論劍”。山姆大叔抄起所謂“民主”牌的馬克筆,在世界地圖上圈圈劃劃:跟自己親近的就是挺民主,便劃入自身勢力範圍;威脅其霸權的就是搞專制,便排擠在圈外。如此“拉一派、打一派”,自己就好穩當“民主世界”老大哥。
消息一出,四下啞然。究竟是誰給美國勇氣,讓它認為自己能界定誰民主、誰專制呢?
“民主”一詞源於希臘語“demos”,意為人民。所謂民主,顧名思義,就是讓人民當家作主。美國配得上這最基本的標準嗎?恐怕不盡然。
象徵美式價值觀的自由女神是一尊銅像,時間將其外形氧化成了今天的藍綠色,如今內裏也已腐朽開裂,彷彿隱喻了美式民主的命運。發展至今,美式民主愈發“空心化”,日漸蜕化為貼在外層的褪色牆紙、掛在嘴邊的空洞口號,諸多弊病顯露無疑。
首先,形式民主取代了實質民主。
美國各式選舉已蜕變成“網紅PK”,誰能給自己貼上更多身份標籤,誰能吸引更多流量,誰就更有機會將自己的施政綱領曉之於眾,引來更多選票。
但在流量背後是資本扶持,資本扶持換來政策支持。給予政客們權力的不是人民而是金錢,政客賣命的對象自然也不是人民而是金主。財富源源不斷向上靠攏,導致階級固化、鴻溝加深,民主便失去了“為大多數服務”的“初心”。
這樣一來,本應反映民意的民主制度淪為特權利益的保護傘和寡頭政治的合法偽裝。這樣的民主自然難稱“人民當家作主”,最終只會徹底失信於民。
近期德國博世基金會同跨國組織More in Common合作開展的民調顯示,超過80%美英受訪者認為本國政客是資本傀儡,大量民眾認為媒體無法誠實反映民眾關切。半數以上美國民眾認為民主制度在當前情況下“毫不奏效”。
其次,美式民主權力平衡崩塌。
美國政壇上有一種奇怪現象:説“不”比説“是”更能彰顯獨立批判,搖頭比點頭更能贏來掌聲。結果就是否決性政治大於建設性政治,拖累行政效率,受苦的還是民眾。
對於政黨而言,重要的只是打掉對方的提案,吞掉對方的選票。於是人們看到,兩黨有時間在國會圍繞疫情紓困方案反覆攻訐,卻沒有工夫拯救無數百姓的生命和生計。
美國之所以動輒“毀約退羣、朝令夕改”,其弊端也在於這種平衡失據。拿氣候問題來説,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本屆政府迴歸。但隨着弗吉尼亞州轉紅,共和黨2022中期選舉攻勢凌厲,誰能保證特朗普不會在2024年捲土重來?會不會為保護大企業主利益再次退羣?美國朝三暮四,又要苦了國際社會浪費多少時間和精力?
此外,民主不是用來強行輸出霸權的霰彈槍,而是讓各國交融互鑑的粘合劑。
物種有多樣性,文明有多樣性,各國國情也有多樣性,治國理政模式更有多樣性。以一國尺度衡量眾生,自然荒誕不經。
燈塔之所以偉岸,不是因為吹噓自身高高聳立,而是因為它的燈光為過往船隻保駕護航。美國長期以“民主燈塔”自居,帶着莫名的優越感強行輸出意識形態,然而拜美國所賜,阿富汗和伊拉克生靈塗炭,一些發展中國家民生凋敝卻依舊黨爭不止。面對此情此景,美國自詡“民主燈塔”,搞什麼“民主峯會”,怕是要讓人笑掉大牙。
説白了,褪色女神也好,“民主峯會”也罷,歷史告訴我們,民主之於美國更像是放大自身意見和觀念的工具、一種基於小圈子維護自身優勢和霸權的手段,而不是改良社會、促進發展的良方。
美國等少數國家想拿自身“民主”的標準去給全世界劃分三六九等,讓各國填寫美國出的考卷,散播“民主沙文主義”,去堂而皇之干涉他國內政、挑撥矛盾、發動侵略,這恰恰是對民主精神最大的褻瀆,只會將自身民主合法性推下萬丈深淵。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但小説裏自封“武林盟主”的往往活不到結尾,辦“天下大會”的都很快為天下所棄,更不要説那株跟在主人後面搖尾乞憐的空心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