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爭端中,歐盟本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為緩和國際政治的緊張趨勢而努力,但在最近的歐盟外長會議上,歐盟卻決定以“人權”為由向中國伸出“黑手”。這是近30年來,歐盟首次展示傲慢和自我高估的外交方式來對抗中國。但是,美國“對華”政策是否適合歐盟和德國,這是人們需要注意的問題。
3月28日,德國媒體報道稱,中國交通建設集團(CCCC)可能將與德國簽訂一項價值為5000萬歐元的合同,其項目是德國北部漢堡港至庫克斯港之間易北河的加深工程,但是與中國企業競爭的對手試圖散播陰謀論,以CCCC是國有企業為由,要求歐盟對其干預。
報道稱,CCCC的競爭對手有比利時和荷蘭等國的公司,但CCCC的報價要比其他公司低至少三分之一,那麼中企最終獲得合同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目前德國相關部門就CCCC 參與該工程進行討論。
德國的庫克斯港和漢堡港都表示支持中國公司參與該項目,往來中國的集裝箱在這些港口的全年吞吐量佔比都非常高,CCCC還打算在漢堡港建造一個新的集裝箱碼頭。但德國一些官員要求進行招標,還聲稱要中企符合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此外,參與招標的荷蘭公司要求歐盟必須進行干預。
然而,據德國北德廣播電視台報道,德國政府並不打算干預這一項目,因為這是在《中歐投資協定》的框架下展開的合作,根據協定,中國與歐盟企業可在相互市場上開展項目。對於西方企業指責中國進行所謂的補貼政策,中國外交部早已作出回應: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能否中標取決於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在歐盟舉行的視頻峯會上,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會議結束後表示,歐盟與美國有很多可繼續維護的共同利益。但在中國問題上,歐盟貫徹的是“歐洲主權”,我們與美國有共同的價值基礎,但也有我們各自的利益。美國與中國展開了長時間的、詳細的對話,我們也將同中國展開會談。我們與美國有共同之處,但並不完全認同。中國是競爭者,但歐盟更要考慮如何將價值觀和利益結合起來,產生一個歐洲對華政策。
實際上,中國早已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3月25日,德國《新德意志報》發表文章稱,中國不再想被動適應國際規則,而是自己開始制定規則。中國正扮演國際社會的負責任角色和改革者。因此,歐洲對華打交道應該更加謹慎地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