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烏克蘭難民回國潮高漲:沒錢沒工作沒尊嚴,當難民不如回家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綜合

▲普熱梅希爾火車站,排隊等待返回基輔的人

帶着女兒和年僅一歲大的外孫在歐洲漂泊整整兩週後,奧科薩娜受夠了作為難民的生活。於是,在上週末,一家人回到了烏克蘭。

奧科薩娜是一名大學老師,在俄烏衝突爆發後,一家人去過波蘭,也去過捷克。然而因為語言不通,日子舉步維艱。“沒人需要我們。沒人需要老師。懂捷克語是必要條件。他們只願意讓我當清潔工,但即便如此,我也得找個地方住。”她説道。在那裏,她只能是“一個住在避難所、不會説當地語言的難民”。 

如今,這家人加入了一波正在高漲的烏克蘭難民回國潮,在他們看來,儘管家鄉遭受了戰火,但難民的生活似乎更糟。 

據外媒4月5日報道,近日來,每天都有大量烏克蘭難民返回家園。對留守家鄉親人的掛念,在異鄉缺失的安全感,對未來生活的迷惘,正促使數萬烏克蘭人決定回家。

▲利沃夫中央火車站,越來越多的人正返回烏克蘭

越來越多人返回:

多是沒工作沒住處或被騙了錢的人

“最近的統計數據發生了很大變化。”烏克蘭西部利沃夫州的副軍事行政長官尤里·布奇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衝突爆發時,離開人數是返回人數的10倍。而現在,從利沃夫州跨越邊境的人中有一半正在返回家園,而不是離開。

據外媒報道,4月2日當天,18000名烏克蘭人從利沃夫州離境,9000人通過該州的邊防站返回,除了往返邊境的商人,返回者多是回家的烏克蘭人。 

在與烏克蘭接壤的波蘭,志願者馬切克也驚訝地注意到了這一趨勢。自俄烏衝突爆發後,他一直在邊境城市普熱梅希爾當志願者。他表示,上週開始,從烏克蘭來的人數出現了大幅下降,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返回烏克蘭。

“兩週前,這裏還是一團糟,但現在人少了很多。你可以特別注意到,很多(烏克蘭)人都回去了,很多人都做出了這個決定。我覺得逃離烏克蘭的人也少得多了。”他説道。 

根據波蘭邊境警察的數據,以3月28日為例,當天約2.1萬名烏克蘭人進入該國,約1.2萬名烏克蘭人離開。2月24日至3月30日期間,已有364000人從波蘭返回烏克蘭。

“(回去的)通常是那些找不到工作、找不到住處的人。其他還包括在波蘭遭到詐騙並損失了很多錢的人。”牛津大學研究生、正在普熱梅希爾做俄語翻譯的志願者艾達·華茲華斯説道,“我們每天都能看到數千人從普熱梅希爾返回。這裏作為歐洲最大的過境點,我們能夠看到大多數返回的烏克蘭人。”

▲利沃夫公交總站,剛從波蘭回到烏克蘭的一家人

“回家更安全”:

對家人的掛念超越了對炮火的恐懼

近日來,在與波蘭接壤的烏克蘭邊境,火車站和公共汽車站擠滿了準備回家的婦女、兒童和老人。在烏克蘭鐵路部門工作了20年的尤里·薩夫查克,正將乘客一一引到火車車廂。他表示,“過去幾天,越來越多的人都回家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錢長期留在國外。基輔也已經安全了,人們想(回去)看看他們的房屋是否被摧毀。” 

對家人的擔憂和掛念,也超過了對炮火的恐懼。不少人表示,促使他們決定回家的原因之一是對留守家鄉的家人的擔心。71歲的法學教授尤里説,他決定回基輔是因為年邁的母親仍獨自一人住在那裏,“這是我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我也有我的朋友,我的書,我的電腦。我覺得在那裏(基輔)更安定。” 

“人們現在已經明白了這場衝突是什麼樣子的,即使仍有炮火,你也可以留在烏克蘭,在利沃夫生活。他們一開始因為恐慌而離開了,但他們的家人還在這裏。”布奇科説道。 

布奇科稱,隨着利沃夫當地越來越多的商店和企業重新開放,烏克蘭人也開始重返工作崗位。如今,他和其他官員正在制定計劃,讓更多的人快速重返工作崗位。“衝突開始時,我們希望它只會持續一個星期或幾天,但現在我們看到了,炮火可能不僅持續幾個月,還可能會是幾年。我們必須接受這個事實。”他説道。

▲普熱梅希爾火車站,人們正排隊等待前往基輔的火車

“家永遠都是家”:

難民生活比家鄉遭受炮火更糟

在利沃夫公交總站,奧科薩娜一家人正試圖找輛出租車前往火車站,返回位於烏克蘭東部第聶伯羅的家。在他們看來,儘管家鄉遭受了炮火,但難民的生活似乎更糟。用奧科薩娜的話講,“那裏的每個(烏克蘭)人都想回家”。 

“我們在那裏遊蕩了兩個多星期。從波蘭到捷克,然後回到波蘭,再回到這裏。”奧科薩娜説。她的女兒哈莉娜説,一家人曾試圖留在捷克的一個小城,“你需要自己打點所有事情,但所有事情都需要用到捷克語,所以你完全無法理解。” 

於是,一家人再次返回波蘭,在避難所住了兩天後搬進一家酒店,但後來錢花光了。哈莉娜説,“這太難了。每個人都擠在一個房間裏。波蘭提供了很多幫助,特別是食物和其他方面,但我們沒有地方住。” 

據外媒報道,與奧科薩娜一家一樣,不少返鄉的烏克蘭人表示,在避難所缺乏安全感,是促使他們決定回家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因為找不到住處、找不到工作、根本不可能在這裏生活而回國。我們並不富裕,也不打算來這裏度假。”46歲的娜塔莉亞説道。 

返烏人羣激增的背後,意味着烏克蘭人更願意生活在一定程度的危險中,而不是作為難民生活在另一個國家,忍受失去家園和社區的痛苦。娜塔莉亞表示,留在國外的選擇變得越來越站不住腳,許多烏克蘭同胞都有同樣的感受。“在烏克蘭,我們至少可以依靠自己的資源生活。家永遠都是家。”她強調道。 

據報道,烏克蘭難民的返鄉潮也凸顯了面對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危機,歐洲國家為烏克蘭人提供援助的困難。很多從波蘭乘巴士返回烏克蘭的人都表示,波蘭人非常熱情地歡迎他們,但難民人數太多讓當地有些招架不住。 

“當看到這個場景時,我感到非常驚訝,這令人震驚。我第一次碰到要返回烏克蘭的一家人,是準備回哈爾科夫。”華茲華斯回憶道。“西方媒體希望讓烏克蘭變成一個沒有人願意回到的黑暗的、令人沮喪的‘後蘇聯區域’,但實際上與我交談過的每一個(烏克蘭)人都表示,他們想要儘快返回家鄉……目前(烏克蘭難民)的回國潮趨勢與西方所認為的,即他們的國家是萬能的、所有人都想定居西方的看法相矛盾。”

紅星新聞記者 徐緩

編輯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