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第14軍後勤分析:過冬物資需20萬噸,這算什麼水平?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我國古代對戰爭後勤最為簡練而精準的總結。
多對武器裝備、兵員數量等感興趣,而對於後勤則比較輕視。事實上,一支再強大的軍隊,吃不上飯,戰鬥力便不能很好地保證;一些再厲害的武器,加不上油、供不上彈也只能是廢鐵一堆。
古往今來,無數支強悍的軍隊倒在了後勤不濟之下。而由歷史經驗追溯到現在,現代軍隊對於物資種類和數量的需求達到一個新的巔峯,後勤保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我們本文就來談一談印度陸軍唯一一個駐紮在高原地區的作戰軍,在冬季物資後勤保障上的情況。
印度陸軍是目前世界上現役規模最大的陸軍,其總兵力有115萬人,下轄有14個作戰軍及大量獨立、輔助部隊。
這14個作戰軍中有4個是具備一定機動能力的攻擊軍,均配置於平原地區,其餘的10個軍為守備軍,基本集結在邊界附近。
這10個守備軍中有的也駐防在平原地區;有的一部分在高原山地,一部分在平原地區;而全部部署在高原山地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印度陸軍第14軍。
1999年卡吉爾戰爭之後,印度加強了對印控克什米爾的軍力部署,新成立了第14軍,下屬第3步兵師、第8山地師等老牌的印軍部隊,印軍在錫亞琴冰川駐紮的第102旅也隸屬於第14軍。
而隨着該作戰軍的成立,其軍屬部隊也大量駐防到了印控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地區,2010年代還加強了裝甲部隊,增援了3個裝甲團。
到目前為止,該軍及受其指揮的準軍事部隊約5到6萬人,其中以第8山地師應對巴基斯坦方向,第3步兵師應對中國方向,錫亞琴冰川旅則專注冰川區守備。印軍第14軍軍部駐紮在拉達克首府列城,軍直屬部隊以此為基地,向前線提供各類補給和支援。
印軍第14軍所在的拉達克區域位於喜馬拉雅山和喀喇崑崙山之間,平均海拔在3000米到6000米之間,屬於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總面積約4萬多平方公里。
拉達克自古以來便是中國西藏的一部分,1830年代錫克帝國的封臣古拉伯·辛格派軍將其侵佔。錫克帝國被滅後,古拉伯·辛格徹底投靠英國,實際佔據了查謨、克什米爾谷、拉達克等地,英國人封其為查謨-克什米爾大公。
1947年印巴分治後因克什米爾問題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實控了五分之二的克什米爾,印度實控了五分之三,其中也包括拉達克地區。
印軍高原營區
因為拉達克特殊的高原山地環境,當地人口到現在也不過20餘萬人,而印度為了加強對當地的實控,並繼續對鄰國的蠶食政策,實際是將整個印控拉達克軍事化了,常駐的兵力就有5到6萬人之多,基本上在拉達克每看到6個人中,便有1個是印度軍人。
高原環境是極其惡劣的,拉達克的居民基本上是沿河分佈,而不適應高原環境的印度軍人也在居民點附近大量建造軍營,進行駐軍。
因此印控拉達克地區幾乎每一處大型的居民點附近,都有印軍的軍營。而為了交通補給方面,印軍的營地基本上就在印度河河谷、什約克河谷和努布拉河谷中分佈着,非常好辨別。
以在這些河谷中的營地為基礎,印軍不斷向前延伸觸角,其真正駐防在高原四五千米海拔據點中的士兵只是一小部分,但是這一小部分則要依賴後面的補給線和營地支援才能保證生存。
其基本的分佈構成是位於列城的第14軍軍部——在卡如的第3步兵師師部——在德巴克等地的印軍旅部——在楚疏勒、DBO等基地的營級駐軍——更靠前的印軍哨所、據點、巡邏點。這其中只要有一環出了問題,那麼再之後環節的印軍就要吃癟了。
這個吃癟不僅僅是在戰時狀態下,甚至在平時亦是如此。因為高原的環境比較惡劣,一點小病就可能丟掉性命,挨餓受凍更是可能造成非死即殘的嚴重後果。
以印度在錫亞琴冰川保持的作戰旅為例,自1980年代至今的傷殘病死等非戰鬥減員已經超過了1萬人,平均至少每天要殘廢1名,每週要死亡1名,這還是在每年數億美元軍費消耗下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惡劣的環境首先就是印度駐軍面臨的第一大對手,而為了克服如此惡劣的環境,儘量減少非戰鬥減員,並保證軍隊的戰鬥力,印軍必須確保後勤供應不出問題。
由於當地環境惡劣,印軍很難從本地得到足夠的給養物資,其武器彈藥、生活補給甚至是建築材料都必須依賴外運。
在網絡上經常有印軍通過軍列向拉達克增兵、運輸坦克的報道,事實上拉達克地區根本就沒有鐵路,是無法通過鐵路輸送兵員、裝備與物資的。
長期以來,印軍的陸地運輸線只能依靠斯利那加—列城公路和馬納裏—列城公路來完成,這兩條公路的長度均有400多公里。
表面上看里程並不算長,可是公路是從低海拔區域修到高海拔區域的,中途要翻越幾個高海拔的山口,實際的通車條件並不好。尤其在10月到次年3月的約半年時間中,受大雪封山等惡劣環境的影響,而無法保證順利通行。
這樣一來,印度實際控制的拉達克在冬半年就會成為孤島,唯一有效與印軍大本營連接的通道就是通過列城機場實施空運了。
印軍有20多架C17和伊爾76大型運輸機、12架C130運輸機、近100架安32運輸機,具備一定的空運能力。但列城機場的冬季起降條件也並不好,加之空運的代價高昂,這就決定了空運只能是應急手段,而不能成為常態化補給的手段。
因此為了保證在冬半年印度駐軍的物資供應,印軍往往在4月到9月的夏半年時間中,主要通過公路實施不間斷的物資輸送。這些物資除了滿足第14軍的夏半年消耗外,還要儲備好足夠的過冬物資。
印度第14軍前後勤主管、退役少將阿姆利特·帕爾辛格對媒體稱:在10月份之前,拉達克地區要儲備20萬噸的物資。
由此我們得知,印軍這支5萬到6萬人規模的高原駐軍在冬半年的物資消耗量指標。
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也進行計算過,以印軍50000人的規模為準,在冬半年180天的時間中消耗這20萬噸物資,單兵日均消耗量為22千克。
這22千克的物資並非是個人的吃喝消耗,而是將武器彈藥、燃料建材、帳篷冬裝等分攤到個人身上的消耗。
高原環境極其特殊,物資消耗量極大,因此這22千克的單兵日均消耗量僅僅是保證人儘可能不被餓死、凍死的最低標準而已。
而且這還是人均,事實上印軍的物資優先供應軍官,底層士兵的待遇是極差的。
前幾年就有印軍的邊防士兵公開抱怨伙食太差,引發了媒體的高度關注。結果印軍僅僅是將提出問題的人給解決掉了,而根本沒有去解決問題。
那麼,這個物資量儲備可以用於作戰嗎?
基本是不可以的,這是一個最低生存量指標,而不是一個作戰指標。
以美軍的作戰為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單兵日消耗量為6公斤;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單兵日消耗量為20公斤;朝鮮戰爭時,美軍單兵日消耗量為29公斤;越南戰爭時,美軍單兵日消耗量為117公斤;海灣戰爭時,美軍地面部隊單兵日消耗量達到了200多公斤,其中的裝甲部隊單兵日消耗量達到了500公斤。
也就是説,印軍第14軍的冬季物資儲備,按照美軍標準的話,僅能滿足一場二戰式戰爭的消耗。而印軍現在的建設水平再低,也比二戰時美軍地面部隊的裝備標準要強,消耗量要大。
而如果按照近30年前美軍地面部隊單兵日消耗標準來計的話,印軍第14軍的所有過冬物資僅夠18天作戰的消耗。
美軍在海灣戰爭中的機械化程度自然高於現在的印軍,可也不要忘了印軍在高原駐紮,對物資的消耗量可也比平原要高出很多。
當然了,印軍和美軍不同,作戰環境也不同,我們進行這樣的比較只是為了説明,一旦進入戰爭狀態的話,現代戰爭的物資消耗量是十分驚人的。
而印軍這區區20萬噸物資僅能保證其第14軍這5萬多人的部隊在冬季的最低消耗量,而當戰爭機器開動的話,這些物資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消耗殆盡了。
這還僅僅是自身的消耗,而不包含戰爭中印軍儲備倉庫被打掉的情況。
在現代戰爭中,“火燒烏巢”的手段有很多種,對總體軍力處於弱勢的一方,想要自身的後勤儲備免於受到攻擊其實是不可能的。這種一廂情願式的想法,只能是落得一個悽慘的結局。
實際上,歷史已經給現在的人們提供了很多面鏡子。
以1982年的馬島戰爭來説,阿根廷軍隊卡準時機在4月份動手,突然佔領了馬島。阿軍雖然採取了軍事行動,但是低估了英軍立即發動遠征的決心,乃至於在後勤供應上一團亂麻,其上島的部隊雖然高達13000人,但是後勤供應體系卻沒有建設起來。
馬島的自然環境與印控拉達克有個類似的點就是基礎設施都很落後,守軍無法通過當地進行補給,都要依賴外來運輸。
當英軍艦隊抵達之後,海運通道被掐斷,島上的阿軍只能通過有限的空運來進行補給,而且受限於補給因素,阿軍只能駐防在幾個交通補給便利的區域,而無法在更多要地實施防禦。
由於受到物資補給總量和調度分配的限制,大多數阿軍的後勤狀況都出現了嚴重問題,受凍、捱餓是普遍現象,甚至一些在外圍的部隊連續多天得不到供應。由此導致了普遍性的非戰鬥減員、士氣低落,鬥志不佳,嚴重影響了戰鬥力。
當英軍地面部隊登陸後,阿軍無法迅速集結並對英軍進行反擊。英軍雖然是勞師遠征,但由於有完整而齊全的後勤供應體系,竟然在物資供應的效率上遠超阿軍。
5月21日,英軍正式登陸,而阿軍地面部隊根本無法組織有效防禦,大量部隊未經激烈戰鬥便投降了,至6月14日戰爭結束,11300多名阿軍成了俘虜,很多俘虜倒是吃上了英軍提供的伙食才避免被餓死。
馬島戰爭結束已經近40年了,我們再看如今印軍在拉達克的駐軍,其實在後勤供應上依然是薄弱的。
印度跟阿根廷同樣存在一廂情願式的想法,總是低估對方的反應,而印軍的軍事行動同樣沒有考慮到後勤供應能否有效支撐。
以今年夏季印軍在拉達克地區的增兵來説,雖然20萬大軍是誇張了,但是增兵後有10萬軍隊還是比較可信的。
然而再有1個月時間就要入冬了,印軍只儲備了15萬噸的物資,按照其目前一個月儲備5萬噸物資的效率,到入冬時僅能儲存20萬噸物資,而20萬噸物資僅僅是印度增兵前駐軍在冬半年所需的最低物資消耗量。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多的不是關注印度的軍隊有多大規模,而是其物資量能否有效支撐的問題。
類似於阿軍在馬島戰爭中的情況,由於凍餓因素,很多阿軍在正式戰鬥前便已經喪失了戰鬥力。
印度人要是一意孤行的話,恐怕結局不會比當年的阿軍更好。這就是戰爭的客觀規律,糧草未動,兵馬就先行了,用兵哪有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