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萬物之源,縱觀世界文明,大多起源於河流海湖之側。現代文明出現之後,河流則是重要的交通手段,拉動國家內需,建設通商口岸,推動國家發展。
在我國,長江與黃河是最大的兩條河流,即便放到世界排名中,也毫不遜色,前者排第三,後者居第五,依靠這兩條河流,中華兒女生生不息。
而在世界角度上,説起第一大河,就非亞馬遜河莫屬,作為目前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河長説法不一,通常認為6400公里)、支流數量最多的河流,它不但藴藏了世界上最豐富的物種資源,還對世界氣候的調節起着重要作用。
這樣一條河流,如果加以利用,那麼產生的收益將難以估量,可時至今日,面對地大物博的亞馬遜河,仍沒有一條橋樑能夠修建在其上。
為了具體感受亞馬遜河的龐大,我們以長江作為對照。長江的年流量是9600億立方米,加上180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輕而易舉居於世界前列,可在年流量將近7萬億立方米的亞馬遜河面前,還是有些大巫見小巫,七倍的年流量差讓人深受震撼。
造成水量充沛的原因,首先是由於當地的地理環境,在赤道西風帶的影響下,太平洋的暖濕氣流翻越山脈後,給當地帶來了大規模的降雨,常年雨量充沛,由此滋生了許多樹木,不僅能固水防止流失,還造就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熱帶雨林。
另外,主河道寬闊平坦,使亞馬遜河能夠承載巨大的水流量,在豐水季節,主幹道寬度足足可達5000米,一眼望不到頭的河面上,湧動着急促的水流,“河海”一稱謂由此而來。691.5萬平方米的面積,足以佔據南美洲總面積的40?span>,能夠儲存、涵養的水源有多少自然不言而喻。
其實這也是橋樑不能修築的一方面原因,跨度極高的河面,給工程設計帶來了一定難度,尤其是在汛期時,5000米的大橋不可一蹴而就,耗費的人力、物力資源難以估量。除此之外,由於生長環境優良,河流兩岸佈滿了高大的樹木,土壤十分鬆軟,並不適合建橋,還有,當地的氣候也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雖説亞馬遜全年降雨豐富,但在雨季時期,河流的流量格外巨大,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汛期大約從11月份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6月份,這段時間中,河流的水位甚至上升20米。
一般在修建橋樑時,工程師也會考慮河流汛期的影響,適當的進行改進,但大部分設計都在10米之內,20米的高度使得設計十分困難。
與周圍地區相比,亞馬遜地勢較低,大部分還大都處於150米之下,從高處俯視,就是一個巨大的窪地,所以一旦汛期來臨,河流周圍的區域會被全部淹沒,河面寬度擴大,即便修築橋樑,在長達6個多月的汛期內,也並無多少用處。
甚至因此,在當地居住的人們還修建了一種特殊的建築,名叫高腳樓,外觀上是兩層建築,但卻有着十分貼近當地氣候的設計。沒有河訊時,當地人們居住在一層,而汛期來臨之後,一樓會被淹沒,人們也都搬到2樓居住,以此輪換。
河流改道其實並不稀奇,在足夠長的時間內,河流從上游挾帶的泥沙日積月累,導致這種變化,我國黃河流域就出現過這種狀況。可亞馬遜河不同,它改道的時間很快,在巨大的流量下,大量的泥沙快速堆積,很快就改變了原來的流經道路,每年都會有新的變化。
而修建一座橋樑,從規劃設計到竣工驗收,時間長久,很有可能橋還沒建好呢,河就沒了,實在難以捉摸,相關人員也無法確定究竟哪條河流會長久固定,所以橋樑的搭建也就擱置了,直到如今,人們的日常出行只能採用船隻,並沒有其他的交通方法。
坐擁得天獨厚的資源,當地的經濟發展卻十分落後,人們主要還是依賴農業生存,原始森林開發難度巨大,況且沒有穩定的交通道路。
常年濕潤的氣候,對於孩子並無益處,肺部長時間吸入較多濕氣很容易生病,可即便如此,許多人為了維持生活,還是隻能在水源地生存。
不過拋開這些,對當地人來説,自給自足是絕對沒問題的,汛期過後,原本被河流浸沒的土地重現光明,富含了豐富的營養,對農作物的生長具有好處,這也是亞馬遜河流改造人們的地方。
這就是大自然給人們這次靜的意義,給社會給人們以後的生活工作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這次靜後給人們的一種思考和契機。誰在這個轉折點上抓住了契機,誰就是將來你贏家。希望這樣的靜能一直正常的靜下去。這種靜的生活正常了,熱鬧的醫院也會慢慢的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