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莫迪今年5月份啓動“自力更生”運動以來,印度各階層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和犧牲。下至最底層的平民,上至莫迪政府高級知識分子和專家,都在為了實現真正的“印度製造”貢獻自己的力量。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屬一段在印度網絡上廣為傳播的印度民眾砸毀中國電視機的視頻,類似的抵制運動在6月份中印邊境局勢緊張之際進入到了高潮,莫迪也正是想利用此次機會真正實現他的遠大抱負,即在任期內解決對中國的巨大貿易逆差,甚至讓印度完成真正的產業革命,具備同中國製造競爭的實力。然而這一太過理想化的目標顯然不切實際,最近幾個月的貿易數據就能很直觀的給出答案。
據媒體11月22日報道,莫迪試圖讓國家“自力更生”起來的運動迎來了戲劇性結局。自5月份啓動這一“運動”以來,印度從中國的進口貿易實際上還增加了。在截至9月份的過去6個月裏,中國在印度進口總額中所佔比例已從上一財年的13.7%升至18.3%。
當初情緒高漲,叫囂不再使用中國製造的印度人為何就把莫迪的“自力更生”當成口號而不付諸行動呢?其實分析起來也很簡單,那就是印度真的沒辦法不和中國做生意,準確來説,是根本離不開中國製造。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印度進口商品的性質有關,印度出口給歐洲乃至給自家用的成品,很多都依賴於進口的中國核心零件。
一位印度生產商很直觀地説出了他們的苦惱:“印度配件的質量比不上中國,在國內根本找不到一種同類產品能與中國製造相媲美。”而當地一位工商業聯合會主席還説出了更讓莫迪絕望的話,他稱:“一旦疫情好轉,中國商品進口將迅速反彈”。
其實,無論從印度當前“自力更生”運動落實的實際情況來看,還是接下來莫迪所面臨的困境來分析,這一在甘地和尼赫魯時代早就遭遇災難性結局的改革註定不會收到成效。主要原因無非有以下幾點。其一是印度不具備改革的客觀條件,印度空有廉價勞動力,卻無完整的工業基礎;再者,印度的基礎設施也非常落後,根本無法匹配其不切實際的野心。
其二是印度的體制決定他們很難複製中國的成功,土地徵用昂貴且費時,各邦都有自己的法律和統一標準,這不利於產業鏈在全國分散開展,選舉制度又決定了莫迪長期推行其政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後,莫迪此次的“自力更生”運動與其説是他在任期間早已規劃好的改革方案,還不如説是被他操弄民族主義後不得不順應的民意。當初為了體現自己在內政外交上的建樹,以贏得選民的信任和支持,他沿着這條註定會有極大隱患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如今就算想半途而廢,恐怕也沒有人會給他機會和商量的餘地,退出RCEP其實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