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急診室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媽媽抱着個兩三歲左右的孩子,焦急地等待醫生接診,孩子不停地哭鬧,讓周圍的病人忍不住好奇的看過去。
只看見孩子稚嫩的手臂上,有一處又紅又腫,上面還覆蓋了許多水泡,應該是被開水或者其他高温物體給燙傷了。
媽媽委屈地説:
“就一個温水奶瓶,不小心擱在孩子的手臂旁,孩子當時睡着了,我大意,沒有拿開,就這樣了。”
醫生説:“ 燙傷不侷限於高温,你孩子這種屬於低温燙傷。孩子的皮膚本來就稚嫩,長時間接觸一些低温物體,也會引起皮膚的紅腫、潰爛甚至壞死,若處理不當,長時間無法癒合。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覺中,孩子已經遭受了傷害,大人常常渾然不知。
然而,在一些家庭環境中,有的父母多麼像這種低温物體啊!
他們對孩子冰冷漠視,無情打罵,甚至瘋狂控制。
他們看不到孩子的情感需求,感受不到孩子痛苦的內心,長時間讓孩子置身於這種低温的家庭環境,才是對孩子最冷酷的懲罰,最巨大的傷害。
這種“低温燙傷”如果不及時停止,痛苦將伴隨孩子一生。
被“燙傷”的孩子,傷口在流血
前兩天,看了一個視頻(@頭條青子説)。
在一個餐廳裏,父親和兒子在等待着服務員點餐,但是在等待的過程中,父親始終刷着手機,連頭也沒抬。
兒子孤單地坐在父親的對面,當他看到鄰桌的一對母女有説有笑地談論着今天的所見所聞,他眼神中的落寞和羨慕交雜在一起。
但是,父親只顧着玩手機,他看不到孩子眼裏的失落,心裏的孤單,他看不到孩子的渴望。
這種“看不見”就像擋在孩子眼前的一座冰山,明明想要靠近,卻被一股寒流逼得無法前進。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便是一種冷漠的“低温傷害”,它會讓孩子陷入一種無助、孤單、迷茫的心理僵局。
前陣子的熱播劇《我的真朋友》中,就有這樣一幕場景。
一對中產階級夫婦準備為孩子買學區房,他們看上了白阿姨家的別墅,在跟白阿姨交談的時候,孩子坐在一邊,低着頭,始終保持沉默,面部毫無表情。
白阿姨看到了後,對那對夫婦説:
“你們以為給孩子買了最貴的學區房,給孩子上最貴的補習班,你們是愛他,但是你們問孩子了嗎?這是他想要的生活嗎?
原來白阿姨在這個孩子身上看到了他兒子小時候的影子,小時候讓他幹什麼他就會幹什麼,白阿姨從來沒問過孩子願不願意。
現在的兒子沉默寡言,讓她感覺到特別陌生,特別疏遠,她根本不知道兒子心裏在想什麼,她後悔萬分,因為她錯過了兒子最美好的時光。
心理學家武志紅説: 生命的本質,是在於被看見。
一味要求孩子遵循父母的意願,而忽視孩子內心真正的渴求,只會讓孩子活在不被尊重,不被接納的童年陰影中。
這不是愛,這是一種自以為是的低温傷害,孩子的傷口明明在流血,父母卻認為孩子聽話,懂事。
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自卑、焦慮、壓抑的心理狀態,而且這種傷害常常難以癒合。
父母的忽視,
是加速孩子“創面”的潰爛
前兩天有個視頻,讓人看了壓抑又無奈。
孩子從小就在媽媽的打罵下長大,只要一有不聽話的時候,比如作業不好好寫,玩電腦遊戲超出時間等等,媽媽就會用毫無温度的打罵方式對待孩子。
直到有一天,當孩子攥緊拳頭,嘴裏發出“嗯嗯”的聲音,眼神凶煞地看着媽媽,並將拳頭揮向媽媽的時候,媽媽絕望了。
媽媽哭着求助育兒師,育兒師對她説:
“你毀掉了孩子心中最大的安全感,你要學會笑,要去擁抱他,而不是打他。”
孩子的情緒發泄是一種“求救”的信號,他希望媽媽能看見他的恐懼,看見他的焦慮,他將拳頭揮向媽媽的那刻,是情緒的崩潰,更是內心的反抗。
就如李雪在《走出劇情》中寫的:
當我們小心翼翼,捧出自己的陰影,請求對方看見它,輕撫它。陰影並非生而醜陋,只是未曾被過去最重要的人看見。
電視劇《茉莉的最後一天》,讓人看到了一個表面乖巧,懂事的孩子,在考上全校第一名的那天晚上,平靜地從十幾樓一躍而下。
茉莉的媽媽從小對茉莉的要求就是出人頭地,她不允許自己對孩子的付出成為泡影,成為別人的笑話。
所以,她狠命地控制孩子,從安裝攝像頭,到禁止女兒參與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活動。
壓死茉莉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內心的文學夢想,被媽媽碾壓成一地碎片,那是她對生命與世界的唯一留戀。
蔣勳曾説:
現在好多父母都逼着孩子學鋼琴,小提琴,繪畫等各種才藝,我跟他們説,不要太着急,有空多抱一抱他,讓他在年幼的時候記得你身體的體温,你身體的温度,才使他不會走向自我毀滅的重要東西。
深以為然。
毫無感情的打罵,是持續低温刺激孩子的創面;沒有温度的控制,是在加速孩子傷口的潰爛,甚至將孩子推向毀滅。
沒有愛,沒有温暖,沒有回應,家也是陰冷的孤島,更是無望的絕境。
愛的回應,才是照進孩子心裏的陽光
弗洛伊德曾在他的《性學三論》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3歲的小男孩被關在一間黑屋子裏,他對屋外的人大聲喊叫:“阿姨,和我説説話,我害怕,這裏太黑了。”
阿姨回應説:“那樣做有什麼用呢?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説話就帶來了光。”
你的回應,就是孩子生命裏的一道光,無論置身於黑暗、挫折、迷茫的境地,孩子都能依着這道光,尋找內心的温暖與希望。
不久前看過一個新加坡的暖心視頻:
在飯桌上,兄弟兩人各自向媽媽彙報自己的期中考試成績。
哥哥很得意地對媽媽説,數學90分,英語85分……那種神情很飄飄然。弟弟卻捏着60分的成績單,藏在桌下,忐忑不安。
哥哥彙報完後,一把將弟弟的成績單拿給媽媽看,並對弟弟説,你這下完了,媽媽看了後肯定會很生氣。
媽媽看到弟弟的成績後,心中的怒火緩緩升起,但是,她的眼前卻出現了某個深夜,弟弟揉着朦朧的睡眼,強打着精神保持清醒的狀態,認真複習功課的那一幕。
媽媽調整好了自己情緒,臉上也露出了微笑,她給兄弟兩都夾了菜,並對他們説: “你們做得都很棒。”
弟弟原本緊張的心瞬間融化開了。
這位睿智的媽媽看到了孩子的努力,並及時做出了愛的回應,這一次暖心的舉動,可以温暖孩子的一生。
一個被母親重視和接受的孩子,可以改變世界。
父母愛的回應,才是修復創面的一劑良藥;父母的温柔以待,才是照進孩子心底深處的一道光,帶給孩子温暖的力量。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過這麼一段話:
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富有愛心的父母,善於審視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觀的判斷。
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去尋找温暖的春天,而不是讓孩子置身於寒風刺骨的冬天。
每一次的冷漠、忽視、甚至打罵,就是對孩子進行每一次的 “低温燙傷”。
長時間的傷害,必然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的失望、對家庭的無望、對生活的絕望,最後的結果不敢想象。
如果你有孩子,請用心聆聽他的內心,用愛回應他的世界,用温暖接納他的所有。
孩子只有被看見,被認同,被尊重,他才能獲得同樣的力量去接納自己,感知世界,熱愛生活。
父母的呵護是孩子温暖的加油站,家庭的温情是孩子重新起航的勇氣和力量。
與父母們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