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在即將卸任之際,特朗普政府依舊沒有放鬆對中國的打壓。近日根據路透社報道,特朗普政府擬定了一份名單,限制其中的89家所謂“與中國軍方有關”的企業採購美國的產品和技術。
從美國政府近期的一系列動作來看,此舉並非偶然。在11月12日,特朗普就公佈了一項行政命令,禁止美國投資者對中國軍方擁有或控制的企業進行投資。與此同時,美軍軍機在本月還頻頻現身台灣海峽和我國南海海域。美國大選塵埃已定,如無重大意外,特朗普即將在明年1月離開白宮。但如今看來,他對中國的極限施壓戰略不僅沒有收手的意思,反而在軍事領域向中國發出愈加強烈的挑釁信號。特朗普的“最後瘋狂”究竟要把中美關係推向何處?
仔細揣度特朗普政府此刻的心態,不難發現,其正在不遺餘力地保留反華戰略的“政治遺產”。眾所周知,在特朗普執政這四年中,尤其是自2018年中美髮生貿易摩擦以來,中美關係迅速陷入了建交40多年來的最低谷。美方不僅試圖單方面在經貿、科技、金融等領域與中國脱鈎,而且還不斷在南海、台灣等問題上踩中國的紅線。美國副總統彭斯、國務卿蓬佩奧等人屢屢發表充滿惡意的對華強硬言論。今年7月份,蓬佩奧甚至公開表示要終結美國自尼克松總統以來所奉行的“對華接觸”政策,轉而與中國走向全面對抗。
特朗普政府的這一系列霸權主義的做法不僅損害了中國的利益,而且在美國國內也不得人心。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中美兩國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共同體。特朗普政府的強行脱鈎政策已經給美國的對華投資者和國內的消費者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在本次大選中,特朗普的敗北即是美國人民不滿其政策的最明顯例證。
相較而言,即將上台的拜登政府在對華關係方面更具有彈性空間。在大選前,拜登即表示上任後會“重新評估”對華關税。在大選結束之後,他進一步明確聲稱不會對中國施加更多的關税。在美國政治日益極化的背景下,拜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反特朗普”的形象參選的。因此,拜登“反特朗普之道而行之”,對華表現出相對理性的一面並不令人意外。
促使美國的對華政策由接觸轉向對抗,是特朗普政府在四年中做出的重大外交調整之一。隨着白宮易主,這一“政治遺產”能否被拜登新政府所繼承,目前仍是未定之數。如何迫使拜登延續抗中路線,恐怕才是特朗普此時心中打的小算盤。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越是臨近任期結束,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越是“瘋狂”。其真實目的正是通過加速推進對華極限施壓戰略,來給拜登新政府製造一種貌似難以扭轉的局面,以迫使後者接受中美對抗的現狀。
但這很可能只是特朗普政府的一廂情願。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不僅嚴重損害了中美關係,而且也給美國的國際地位造成了重創。特朗普上台之後的一系列“退羣”舉動已經引起了美國盟友們的強烈不滿。法國總統馬克龍不止一次公開表示,歐洲應當脱離美國和北約實現自主防務;德國總理默克爾也聲稱,如果美國要放棄大國責任,那麼德國必須重新考慮“跨大西洋關係”;就連韓國也開始在對華關係問題上不再對美國唯命是從。從根本上來説,拜登政府的上台意味着美國有意扭轉這一局面,重新回到多邊主義和全球化的軌道上來。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新上台的拜登政府不大可能繼承特朗普的衣缽,繼續強化中美之間的對抗關係。
但是我們也不應對拜登政府抱有太過樂觀的期待,拜登在大選期間也曾明確表示,將會採取強硬態度對待中國。由此可見,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將是一手硬,一手軟。中美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對於中國來説,無論是誰當選美國總統,也無論未來美國的對外政策發生怎樣變化,中國都應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以我為主方針,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因為中國的前途與命運始終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的手中,而不取決於任何外國政府的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