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均GDP排名:深滬莞居前三!
要衡量一座城市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看它的GDP總量便可有個大致判斷。但要衡量一座城市的經濟發展質量,地均GDP是一個很重要的維度。
據澤平宏觀數據顯示,世界五大城市羣中地均GDP最高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羣,2019年該項數據已達到9662萬美元(約為6.37億元);而中國有望躋身世界級城市羣的長三角城市羣,地均GDP剛剛超過1200萬美元(約為8000萬元)。
那麼中國各個城市地均GDP又有多少呢?搜狐城市梳理了2019年333個地級行政區及4大直轄市的地域面積和經濟總量,得出了各市地均GDP的詳細數值,一起來看看到底哪座城市地均GDP最高。
深圳地均超10億傲視全國
2019年,地均GDP最高的10座城市分別為深圳、上海、東莞、廈門、廣州、佛山、無錫、蘇州、北京和南京。
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全部位居前10強,其中深圳以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創造了26927億元的GDP,地均GDP高達13.48億元,位居榜首。
此外,深圳還是唯一一個地均GDP超過10億的城市,比排名第2的上海高出一倍有餘,可以説是獨領風騷。但與世界發達城市相比,差距還是很大。比如東京2019年地均GDP約為4.66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約為30億元,相當於深圳的2倍還多。
上海是除深圳外唯一一個地均GDP超過5億元的城市。它的GDP總量高居全國第1,地域面積6340平方公里,在前10城中處於中游位置,最終地均GDP排在全國第2。廣州的情形與上海相似,地均GDP排在第5,與其GDP排名較為匹配。
而GDP高居第2的北京,地域面積有16410平方公里,是前10城中面積最大的城市,最終地均GDP位列第9。
前10城中的其他城市,地均GDP均超過了2億元,它們也基本都是GDP較高且面積較小的城市。其中東莞和廈門2019年GDP雖然未進前10,但其地域面積分別為2460平方公里和1699平方公里,故地均GDP高居第3、第4名。
蘇州、南京、佛山、無錫作為“萬億俱樂部”的成員,GDP本就不低,地域面積又不足1萬平方公里,地均GDP也成功躋身前10。其中佛山、無錫因為面積更小,名次還在蘇州、南京之上。
還有一些城市的地均GDP難與其經濟地位相匹配,比如重慶。2019年重慶GDP高達23606億元,位居全國第五,但其地域面積也達到8.24萬平方公里,遠超其他城市,故地均GDP僅有2864.78萬元,排在第95名。這也可以説明重慶體量雖大,但土地的使用效率卻不高,經濟發展密度較低。
還有一些省會城市名次不及省內其他兄弟。比如深圳與東莞高居全國前三,超過廣州;廈門遠超福州;無錫、蘇州超過南京;嘉興、寧波超過杭州;青島超過濟南;大連超過瀋陽;唐山、廊坊超過石家莊等等,這其中有很多“雙子星”城市。
更有一些省會城市甚至沒有摸到百強榜的門檻,比如長春、哈爾濱、南寧、蘭州、銀川、西寧、烏魯木齊、呼和浩特以及拉薩。
前20名中廣東佔7席
從百強城市的省份分佈來看,山東、江蘇、廣東、河南四省入圍城市數量最多。其中,江蘇以13市全部入圍百強榜的成績稱霸。
江蘇13地市中,無錫、蘇州、南京位列前10,常州、南通、鎮江、揚州、泰州排名前30,再加上排名第38的徐州,共有9城位居百強榜上半段。
江蘇各市GDP都不低,且地域面積也較小,僅有徐州、淮安和鹽城超過了1萬平方公里,集體入圍百強也是實至名歸。
廣東和河南均有12個城市躋身百強。其中廣東城市的名次分佈十分兩極化,前20名中廣東獨佔7席,分別為深圳、東莞、廣州、佛山、珠海、中山和汕頭,數量傲視全國;但剩下的5個上榜城市卻均位於60名以外。河南城市的名次也像山東一樣比較靠後,省內地均GDP最高的鄭州排名第15,其餘上榜城市的名次都在30名之後。
另一大經濟強省浙江,共有8個城市入圍。其中地域面積最小的嘉興,超越了寧波和杭州,位居省內地均GDP第1名,在全國排名16。浙江上榜的8個城市,全部位居百強榜前50名,經濟集中程度可見一斑。
黑龍江、吉林、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西藏7個省份沒有城市上榜。不難看出,地均GDP較高的城市,大部分都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和中部地區,西部上榜城市不足10%。這也與西部地區城市面積普遍較大,且地形複雜險峻有關。
除了東西之外,南北之間的差異也十分顯著。地均GDP前30強城市中,北方城市僅有6個,分別為北京、鄭州、天津、青島、濟南和西安;前20強中僅剩3個,即北京、鄭州和天津;前10強中,就只剩北京1個。
深圳大搞“飛地經濟”
前文中有提到,2019年重慶GDP高達23606億元,排名第5,然而同期重慶的地均GDP卻只排全國第95位。這主要是因為它堪比小型省份的8.24萬平方公里的廣闊面積,拉低了地均GDP的數值。
但這也頗為無奈,畢竟重慶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山地面積佔了76%,丘陵佔22%,河谷平壩僅佔2%。根據住建部發布的2018年城市數據,重慶市區面積約為總面積的一半左右(4.3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只有7440平方公里,僅比上海多了大約1100平方公里。
與重慶情況類似,還有同樣位於西南的昆明。昆明GDP總量在百強城市中能排在第31位,但地均GDP卻排到90位。其地域面積達到2.15萬平方公里,在百強城市中僅次於重慶,但城區面積僅有1783平方公里,比深圳還少了214平方公里。
像重慶、昆明這樣的城市,地域雖廣,土地的使用效率卻不高。無論是出於自然因素,還是受限於經濟發展程度,都非短時間內可以提升。而像深圳這樣經濟發達、土地稀缺的城市,卻已在產業外溢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雙贏的道路。
深圳發展至今,可供開發的土地空間早已基本飽和。在此情況下,向外尋求合作就成為必然選項。2011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在汕尾圈定468.3平方公里土地,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開創了以“飛地經濟”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模式。
此後的2018年,深莞惠三市領導在一次聯席會議上也提出,將參照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有關做法,推動在東莞、惠州鄰近深圳地區劃出一定區域,規劃建設跨行政邊界的功能協調、產業互補、成果共享的區域協同發展試驗區。試驗區地區生產總值、税收存量歸當地所有,增量部分由三地政府在協商基礎上按比例分成。
無獨有偶。今年年初,珠海市長姚奕生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表示,“珠海將推動建設珠江口西岸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謀劃建設深珠合作示範區。”
也就是説,珠海也將劃一塊地作為深圳的飛地或產業合作園。且一位政府人士在接受採訪時還表示,合作區將委託深圳全權代管,超50%的GDP“大頭”劃給深圳,可謂誠意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