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進黨主推“新南向”政策,對方卻不想“沾上政治色彩”

台灣民進黨主推“新南向”政策,對方卻不想“沾上政治色彩”

原標題:民進黨推“新南向”,對方不想“沾上政治色彩”

所謂“新南向”,是蔡英文參加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提出的主要政策之一,意圖擴大與南亞、東南亞等國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的聯繫,共面向18個國家。5年下來,成效如何?台“經濟部貿易局”4日公佈數據稱,自推動該政策以來,台灣對新南向國家的貿易總額從30882億元新台幣上升至2020 年的32022 億元,增長3.7%;雙向投資增長,以2020 年為例,台對新南向國家投(增)資金額與2016年相比增長18.8%;新南向國家來台投(增)資金額增長61.6%。

在國民黨“立委”鄭正鈐看來,蔡當局刻意拿“貿易總額增長3.7%”糊弄民眾,卻不提上任以來,台灣對新南向18國出口佔比從21.2%連年下降至17.7%,“這難道不是自欺欺人?”而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佔比從2014年馬英九時期的40.2%攀升至2020年的43.9%。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在社交媒體上稱,自2017年以來,台灣與18國的整體貿易額沒有顯著變化,貿易順差從2017年的237.19億美元降到去年的138.59億美元。具體到水果方面,朱立倫列舉道,2020年台灣對大陸的菠蘿、芒果、釋迦、蓮霧出口量分別是新南向國家的100倍、100倍、200倍和600倍;銷售至大陸的這四樣水果依次佔台灣年產量約10%、2%、20%和8%。

“東西賣不出去的新南向政策。”網絡媒體工作者汪葛雷撰文稱,貿易拿不出成績,如果“外交”拿得出,或許還可稱為成功。但這幾年也是乏善可陳,未在任何一個新南向國家增設具有發放“簽證”功能的代表處。

有匿名台灣問題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新南向政策”本質上是民進黨當局為獲得選票而提出的,以“對內為主”,“對外”更多是一個“虛的口號”,因此投入的資金和注入的新能量較有限。與以往相比,這項政策也並沒有太多新的實質性內容。

台灣《聯合報》説,在新南向國家中,東盟國家和台灣貿易往來度最高。然而除了“新南向政策”實施第一年,台灣對東盟出口連年衰退,出口佔比從2013年的高點19%下降至15.4%。

在對待台灣政策方面,東南亞國家有着自己的考量。前述匿名學者表示,一些國家“在商言商”,如果台方以企業、法人等名義提出投資項目,那麼相關國家會啓動審批等程序;但如果有借“新南向政策”搞政治化宣傳之嫌,那麼這些國家就會非常謹慎。一些在當地做生意的台商也不願意將自己的業務與“新南向政策”掛鈎,不願“沾上政治色彩”。

在推動“新南向政策”上,台灣面對一系列現實問題,比如《環球時報》駐越南記者注意到,該國官方未曾對這一政策發表過評論。有分析説,各國都無法避開一中原則,因此台灣想推動更新與東南亞國家的“雙邊投資協議”時勢必遇到重重阻力,而洽籤自貿協議、參與區域整合更是難以施力。新加坡《聯合早報》稱,台灣想要強化與新南向國家的官方交流、給台商提供相應協助等都不會太順暢;它要想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等,都需要大陸配合釋放善意。“‘新南向政策’在東南亞缺乏合作對象,”前述匿名學者説,願意和台當局“綁定”的基本都是中小私人企業,有規模的公司都不願意冒險。

“東南亞國家一直是台商傳統投資對象之一,無論民進黨當局搞不搞‘新南向’,兩者之間的貿易在整體上仍然會呈波動式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但如果兩岸關係繼續惡化,勢必會影響台當局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聯合早報》説,大陸實力雄厚,在部分東盟國家發揮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之巨大,絕非台灣所能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1 字。

轉載請註明: 台灣民進黨主推“新南向”政策,對方卻不想“沾上政治色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