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程東】台北市長柯文哲挑戰2024年“大位”,標榜“本土台味”,打出所謂“台灣街道正名運動”。
據台灣《聯合報》21日報道,柯文哲在自己新開張的臉書粉絲主頁上發佈的視頻中稱,在台北走來走去,都是寧夏、西藏、北平、天津和長安等大陸省市命名的道路。他還稱,台“立法院”周邊全是大陸城市名,包括濟南、青島、杭州和紹興等道路。此言一出,遭到不少輿論批評。柯文哲21日則回應稱,改名一事是先提出倡議,目前就台北市的條例來看,需要有1/5的住户提案、3/4的住户通過才能改名;而且他任內處理全部街道“正名”當然不可能,“目前就是建立制度,方便日後執行”。至於是否擔心拋出“正名”後影響與大陸的交流,包括“雙城論壇”,柯文哲則稱,“每天都有問題”。
1945年台灣光復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佈了《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發揚中華民族精神”是重新命名的最高原則。一位名叫鄭定邦的上海建築師受命赴台北,為這裏的街道規劃命名。他以當時的中國地圖,覆蓋在台北街道圖上,依照東西南北方位進行命名。台北的街道可以説就是一張中國歷史大地圖:除了幾條主幹道採用政治含義和傳統道德命名外,次一級的街道都是按照中國地圖的方位,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重新命名,像西南方有青海路、大理街、桂林路、昆明街等;西北方有哈密街、酒泉街、塔城街;東南方有廈門街、福州街等;東北方則有遼寧街、松江路等。有分析認為,鄭定邦的靈感很可能來自上海,因為當時上海的街道就是用中國省份和城市來命名的。1949年12月,國民黨當局正式遷移到台北後,更詳細地把大陸地名進一步完善。
有島內分析認為,柯文哲拋出“台北街道正名”是為討好“台派”,為2024年“大選”做準備。台灣聯合新聞網21日刊登的一篇評論稱,台灣的街道命名其實是地理文化的一環,許多街道老故事就是時代的演進,更有着居住者的生活情感。文章提到,台灣的流行用語部分用詞與發音已經“大陸化”了,例如視頻、顏值、接地氣、立馬、網紅和鮮肉等,這些原本是大陸的用詞,現在台灣很多人都這麼説,“如果一定要強調台灣化與本土化的主體性……那我們到底要切割什麼?我們真能斷舍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