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水,是天災更是人禍

立夏已至,台灣地區缺水問題仍未緩解。據報道,因乾旱嚴重,台中地區自4月6日起就開始實行“供五停二”分區限水,且有的區域從4月26日至5月14日限時段連續停水或減壓,長達19天。該節水舉措影響範圍都在商業區,嚴重影響商家生意,尤其是餐飲從業者更是怨聲四起。

“缺水之困”並不是單一偶然現象。近年來,台灣供水緊張問題越發突出。2020年的不尋常在於沒有颱風登陸,並且很少下雨,讓台灣地區陷入56年以來最嚴重乾旱。旱情一旦發生,直接造成農田停灌休耕、工業用水告急,多數縣市被迫實施限時限水,已然形成“缺水”預期。不僅對經濟民生帶來嚴重衝擊,而且導致企業投資意願低迷,進而拖累台灣經濟。

同樣遭遇旱情的金門卻因為有大陸供水,至今未執行限水措施,居民生活如常。福建向金門地區供水,經歷20餘載不懈努力,直到2018年8月,股股清泉才穿越海底隧道輸入金門。從去年12月開始,福建晉江加大了對金門的供水量,截至今年4月30日,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穩定供水突破千日,累計向金門供水超過1275萬噸。

通則達,合則利。兩岸關係好,台灣才會好,台灣同胞的民生福祉才會更好。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福建向金門供水是兩岸同胞情感交融的佳話,是大陸惠台利民政策造福台灣同胞的生動寫照。

回想70多年來,通過開展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兩岸同胞獲益匪淺,聯繫日益緊密。從經濟發展上看,大陸市場是台灣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來源,以貿易與投資為主體的兩岸經貿往來,不僅為台灣提供了雄厚的外匯儲備,也促進了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如航運業、旅遊業等。2008年後,隨着兩岸全面“三通”及大陸居民赴台遊政策的實施,兩岸人員往來日益頻繁。特別是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及從事商務活動,為台灣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推動了台灣航運業、旅遊業的大發展。

再看今日,台灣本島亮起水情警報燈,而金門缺水歷史一去不復返。一方缺水,一方供水,本是血脈相連,人之常情。然而,民進黨當局不僅不思近取“源頭活水”,反而飲鴆止渴,自去年2月以來就以疫情防控為由,全面暫停大陸居民赴台,單方面關閉金門、馬祖與福建的“小三通”。

雖是天災,“人禍”更甚。民進黨當局盡其所能事,企圖同大陸“割裂”“脱鈎”,大行其謀“獨”之道,變本加厲,屢放厥詞,根本不把眼前的民眾疾苦放在心裏。其雖作承諾並在島內採取了一些措施,但大多數辦法緩不濟急,收效甚微。台灣城市供水管道漏水嚴重,浪費驚人,廣為詬病。據統計,僅去年全台灣總漏水量高達4.56億噸,以每人每日生活用水量289升計算,相當於1年要漏掉全台灣2300萬人約66天民生用水量。

施政無能,不如人意,則選擇“聽天由命”。旱情導致農業用水短缺後,民進黨當局不是考慮用科學方法解決,而是參拜宮廟祈求風調雨順,甚至爆出島內有官員“作法祈雨”的奇聞,真是醜態百出。其一味追求“經濟政績”,並不能掩飾“缺水之困”的迫在眉睫。

血濃於水、守望相助,這是兩岸同胞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認同,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更是時代潮流。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合作取代爭鬥、以雙贏取代零和,兩岸關係才能行穩致遠。(李萬祥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88 字。

轉載請註明: 台灣缺水,是天災更是人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