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品牌二月志:同比暴漲,環比暴跌,沒有誰能跳出這個怪圈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綜合

三月中上旬,各大自主品牌紛紛公佈最新銷量快報。整體來看,由於去年2月受疫情影響較大,車市近乎停滯,因此今年2月絕大多數自主品牌都迎來了超過200%,甚至高達1000%的增長。

不過,環比的情況就沒有這麼樂觀了。受到春節小長假的衝擊,今年2月無論是是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銷量環比都出現明顯下滑。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國內汽車整體銷量達145.5萬輛,同比增長3.6倍,環比下滑41.9%。

同比暴漲,環比暴跌,無論是自主品牌的頭部三強,還是實力雄厚的國家隊,亦或是快速搶佔新能源賽道的自主品牌,真的沒有誰能跳出這樣的銷量怪圈嗎?

長安拿下2月頭牌,長城暴漲788%

今年2月,銷量唯一超過10萬輛的自主品牌花落長安。也就是説,長安拿下了2月自主品牌的銷量冠軍。

具體來看,長安系自主品牌乘用車今年2月的批發量達到10.4萬輛,同比增長621%,環比下降32.3%。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佳績,一方面來自於緊湊級轎車逸動的功勞,另一方面則來自於SUV車型中CS75 PLUS的強勢表現,雙雙拿下自主品牌轎車和SUV單車型銷量第一。

要説今年2月誰家銷量環比增長最多,非長城莫屬。數據顯示,2月長城汽車全球銷售8.9萬輛新車,同比暴漲788%,儘管如此,但長城依舊擺脱不了環比下跌約35.9%的命運。不過,就長城汽車旗下幾個品牌的表現來看,例如WEY品牌銷量同比大漲1115.52%,歐拉品牌同比暴漲2780.47%的數據,不得不讓人驚歎長城汽車在高端化及電氣化方面的轉型初見成效,後勁頗足。

當然,單月的銷量市場就這麼大,有人分得的蛋糕大,就有人分得的蛋糕小。今年2月,吉利的表現讓人有些惋惜。數據顯示,2月吉利銷量為7.7萬輛,同比增長約265%,環比下跌約50.6%。也是前三甲中環比下跌幅度最大的品牌,究其原因,是在SUV市場的發揮失常導致了這一局面。今年2月,吉利轎車車型佔比提升至四成,但SUV和MPV的銷量則有所下滑。

奇瑞擠進乘用車銷量TOP 10

事實上,由於自主品牌前三強的統計口徑各不相同,也導致最終的銷量排名結果各有出入。當然,這也從側面説明了頭部自主品牌的競爭之激烈。然而,不止前三強的競爭激烈,在自主品牌第二梯隊的競爭中,也出現了一匹黑馬。

根據乘聯會3月9日發佈的2月產銷數據,今年2月狹義乘用車廠商批發銷量TOP 10名單中,除去長安、吉利和長城三巨頭外,奇瑞汽車同樣榜上有名,以4.3萬輛的月銷量擠進榜單,甚至超越廣汽本田等日系合資品牌。

根據奇瑞官方數據,奇瑞集團2月實際售出新車5.08萬輛,同比增長144.9%,其中出口銷量佔1.8萬輛,同比增長117.3%。不過,對比1月份的銷量情況來看,奇瑞依然沒有擺脱環比下滑的魔咒,有媒體統計奇瑞汽車2月銷量環比下滑48%,近乎“腰斬”。

除奇瑞外,比亞迪2月的銷量環比也難逃被“腰斬”的命運。數據顯示,今年2月,比亞迪共售出2.09萬輛新車,較去年同期暴增280.42%,環比下滑50.65%。相比燃油車,新能源車型的銷量環比下滑更加明顯,以1.04萬輛的新能源車型銷量,環比下滑超過61%。整體來看,比亞迪在2月的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比重仍舊沒有超過燃油車。

國家隊中,上汽乘用車表現最好

就算是廣汽、上汽、一汽和東風這樣的國家隊,也沒能抵住環比暴跌的銷量囧境。

首先是表現突飛猛進的一汽紅旗,在此之前,紅旗品牌的銷量一直是同環比同步增長的榜樣。但從這個2月的數據來看,情況不夠樂觀。今年2月,紅旗品牌銷量約為1.3萬輛,相比銷量超過3.2萬輛的1月,少賣了近2萬輛,環比下滑高達60%。不過,即便如此,前兩月紅旗的累計銷量也超過了雷克薩斯和沃爾沃。

其實,就數據來看,上汽乘用車的銷量在國家隊中表現最佳。根據上汽集團2月產銷快報,今年2月上汽乘用累計銷量達3萬輛,較去年同比增長276.6%,環比下滑高達90.8%。看來,榮威和名爵還需要進一步發力,才能實現增長。

此外,廣汽傳祺今年2月的銷量為1.4萬輛,同比增長234.8%,實現連續8個月銷量同比正增長。不過,綜合1月份超過3.4萬輛的銷量來看,廣汽傳祺2月銷量環比下滑超過150.8%

當然,東風方面,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光是日系品牌就佔據了集團一半以上銷量,除了商用車和其他合資品牌銷量,自主品牌東風風神2月終端交付僅4千餘輛,同比暴漲378.2%,但環比暴跌超過228%。

總的來説,今年2月着實是個例外。由於春節假期的不可抗力,耽誤了近一半的銷售時機,因此,2月車市的整體情況都低於預期,出現同比暴漲但環比暴跌的局面。

但顯而易見的是,自主品牌前三強的排位在這個2月發生了明顯變化,這也意味着頭部勢力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而奇瑞成功擠進乘用車銷量TOP10榜單,也證明了自主品牌的增長潛力正在進一步釋放。隨着電氣化和智能化的行業升級加速,自主品牌的戰略優勢正在進一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