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印澳召開"四方對話",俄專家:"遏制中國"已是"昨天的語句"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北京時間12日晚,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四國領導人首次召開“四方安全對話”(以下簡稱“四方對話”)峯會。美國總統拜登表示,四個國家啓動了一項旨在加強疫苗生產能力的計劃。他重申了“一個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地區至關重要”,這也是其他三名領導人在對話中釋放的信號。舉行會談前,四個國家的表態顯得十分謹慎,強調涉及話題廣泛,並不針對單一競爭對手,一些外媒評論説,它們似乎在努力地避免被視為“針對中國”。然而,對話的議題涉及印太地區的海上安全、供應鏈、關鍵技術、稀土安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稱,這些話題都無法繞開中國,“沒有人懷疑這次會議到底是關於什麼”。不過,四個國家在涉華議題上都有各自的顧慮,也缺乏共識。有俄羅斯專家説,“遏制中國”已是“昨天的語句”。針對“四方對話”部分內容涉及中國的經濟與軍事影響力,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2日表示,國家間的交往合作應有助於增進地區國家間的相互理解與信任,而不應針對第三方或損害第三方利益。
外媒:沒有點名中國,但有不少暗指
路透社稱,這場會談的基本目的是為了將“四方對話”作為新角色引入印太地區的常規外交。據《今日印度》12日報道,拜登在會談中強調了“四方對話”機制的重要性,稱它致力於尋求“實際的解決方案和具體的成果”。他説:“我們重申承諾,即確保我們的地區受國際法管轄,致力於維護普世價值,以及免受脅迫。”法新社評論説,與其他人一樣,拜登並沒有點名中國,但有不少“暗指”。
據報道,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12日稱,這次對話的舉行標誌着“印太地區迎來新黎明”,而該地區將決定“我們的世界在21世紀的命運”。印度總理莫迪則説,“四方對話機制的時代已經來臨”,他和日本首相菅義偉都強調,四國將繼續推進合作,以維持印太地區的穩定與繁榮。
拜登12日宣佈,四國啓動一個“雄心勃勃”的合作計劃,以促進疫苗生產。外媒在會談舉行前就提到,這次對話的一個重要成果是達成一項幫助印度提高疫苗生產能力的融資計劃。有印度政府消息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印度希望加快疫苗交付速度,確保印太地區疫苗供應,同時鞏固自身“世界藥廠”的地位。《印度時報》12日稱,新德里希望在疫苗領域形成“美國研發、印度製造、美日資助、澳大利亞支持”的良性互動模式。印方曾敦促“四方對話”其他成員國“對抗中國的疫苗外交”,《日本經濟新聞》引述日政府高官的話説,為印度生產疫苗提供幫助有利於將其“拉到日美澳一方”。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説,對話舉行前,四個國家都採取謹慎措辭,基本沒有提到中國,而是強調將專注於尋找“務實的合作領域”。ABC認為,各方似乎一致努力避免峯會被視為只討論一件事——中國,然而,任何關於印太地區海上安全、關鍵技術和供應鏈的討論都無法繞開中國,有關“自由”“和平”“穩定”的言論也是針對中國。CNN稱,正是這個亞洲經濟、軍事大國的崛起,促使“四方對話”在2017年復興,並且令四國領導人“夜不能寐”地走向峯會。
“我們希望有關國家秉持開放、包容、共贏理念,不要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多做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的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2日這樣表示。
美國想“發揮亞洲領導力”
CNN稱,“四方對話”是一個非正式戰略論壇,以“半定期”峯會、信息交流和軍事演習為主要活動,被視為是抗衡中國影響力的潛在力量。參與國家一再強調這種關係中更為“良性”的一面,但中方沒有忽視該機制實施軍事包圍的可能性,斥其為有毒的“冷戰思維”象徵。
在一些分析人士眼中,美國為此次會談傾注了不少心思。華盛頓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尼古拉斯·塞切尼對半島電視台分析説,對話舉行的背景是美國擔心自身地區領導力下降的同時,對中國的自信崛起疑慮重重,而進行“四方對話”是“新一屆美國政府展示其致力於發揮亞洲領導力的理想方式”。CNN稱,拜登一直表示要團結盟友遏制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活動, 12日的視頻峯會是他為此“邁出迄今最大一步”。
近日,包括美國前防長馬蒂斯在內的4名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在《外交政策》雜誌撰文説,促使“四方對話”順利舉行或許是拜登在亞洲政策領域的最重要任務,但這取決於共同目標基礎上的具體議程。四方會談應成為美國在亞太輻射型聯盟體系的一個補充。
不過,CNN引述蘭德公司高級研究員蒂莫西·希斯的話説,如果四國試圖聯合遏制中國,“可能會加劇與中國的緊張關係”,而這對於日、印、澳來説都不是好事,因為中國是它們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台灣《經濟日報》説,為避免對華態度謹慎的其他三國為難,拜登或在“四方對話”中淡化涉華強硬措辭。有日本東亞問題分析人士對半島電視台説,拜登自己也不想令美中之間的緊張局勢不必要地升級。
“遠沒有形成統一戰線”
“日美澳印的立場顯然存在差異。”共同社評論説,澳大利亞加強對華批評,莫里森12日早上對記者形容,此次會談是“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支柱”。而印度重視“戰略上的自立”。日美澳構想通過向力爭擴大疫苗生產的印度提供資金合作來彰顯共同步調,但無法預料能在對華策略上將步調統一到何種程度。
希斯對CNN説,四國遠沒有形成統一戰線,“該組織仍是一個非正式聚會,幾乎沒有什麼制度性支柱。從這個意義上説,它絕不是‘亞洲版北約’”。他認為,四個國家或許對中國以及“維護基於規則的秩序”方面有共同擔憂,但它們在中國議題上缺乏共識。各成員的優先事項不同,印度主要集中在印度洋,澳大利亞和日本則更關注南海。“用體育運動來比喻,北京現在控制着比賽節奏。” 希斯説。俄政治技術中心專家馬斯列尼科夫對俄羅斯衞星通訊社表示,“遏制中國”是“昨天的語句”,四國想達成目標中的經濟效果並不能依靠遏制中國,而是要來自策略競爭。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學者埃文·費根鮑姆和詹姆斯·施温林11日撰文稱,“四方對話”缺乏目標和清晰的自我界定,而且“過於關注中國”,該機制需要轉變為專注於地區“實實在在的挑戰”。在美國前外交官查莫羅看來,四個國家更應聚焦於彼此願意集中投入資源的領域,而不是把一切都放入“反華籃子”。
“四方對話”之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國防部長奧斯汀將在下週訪問日韓,與兩國舉行“2+2”會談。18日至19日,中美將舉行高層戰略對話。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1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通過一系列外交動作,拜登一方面要展示其兑現了加強與盟友聯繫的競選承諾,另一方面也表明主張通過對話溝通的方式解決中美之間的分歧。美方藉此傳遞出的信號是:不願意與中國的矛盾激化,但如果北京沿着華盛頓認為“錯誤”的路線走,那麼它要與盟友聯手應對。張家棟認為,今後兩週或是美國新政府對華政策的形成階段。
【環球時報記者 林日 郭偉民 胡博峯 張旺 陳欣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