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和孩子“身份互換”,你就明白他為什麼哭了
最近,抖音上的一個熱搜視頻讓很多家長頗有感觸。視頻中,有個媽媽帶孩子去逛商場,她覺得孩子一定會喜歡這個熱鬧非凡的場所,可是和她想的完全相反,孩子在商場裏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哭着要讓媽媽抱。
媽媽不明白,一向喜歡玩的孩子怎麼會排斥又漂亮又熱鬧的商場?但是當她蹲下來詢問孩子原因的時候,卻發現從孩子的角度,只能看見一條條的人腿,以及高高的櫃枱。
蹲在地上才一會兒,她就受不了了,這......太壓抑了!
父母往往總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卻難以從孩子的視角來看世界。
成人視角VS孩子視角
原來差距不止一點點
哭鬧只是求關注
父母OS:“有時,孩子確實讓我挺煩躁的,需求總是那麼多,一會兒要下樓玩玩具,一會兒要出門踢球,一不答應,就開始哭鬧。”
孩子OS:“媽媽,你理理我嘛”
實際上,孩子哭鬧、抱怨只是為贏得你的關注。因為在他看來,他哭鬧、喊叫,會讓你把關注點放在他身上,如果他接二連三地向你發出請求,而你都無視,他就會繼續哼唧或者抱怨,直到你做出了回應。
在孩子較小的年齡階段,並沒有形成穩固的“是非觀”。他不會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好還是壞,他的行為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能得到你的關注就行。如果他發現,他做出某個行為能得到父母的關注,就彷彿打開了“重啓”開關,一直這樣做。
媽媽不會讀心術
父母OS:“孩子喊着要喝水,我遞給他一杯水,他卻尖叫着説:‘不是!’後來我才明白,他希望我給他用海盜的吸管杯。”
孩子OS:“你一點都不懂我”
對孩子來説,語言是他表達情緒的主要途徑,他的聲音和語言就能傳遞他所有的情緒,上面的杯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以為你能明白他所需要的,即使他沒有明確地指出想要“海盜”的水杯。但是,由於孩子的詞彙量實在有限,很多時候,你需要去理解孩子的非語言暗示,例如他的動作和表情。
重複我才記得住
父母OS:“為什麼他總是把我的話當耳旁風,可當我説‘餅乾’二字的時候,他會立馬轉頭看着我。”
孩子OS:“咦?餅乾......”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一個單詞如果總是在一本書裏重複出現,而孩子反覆讀這本書,就能很快學會這個新的單詞。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你一遍又一遍地要你給他讀同一本書,因為當他聽到重複的或自己聽過的內容,會吸引他的注意力。
拆盒大王,只是好奇禮物
父母OS:“我給女兒的好朋友準備了一份生日禮物,做了精美的包裝,但是她卻執意要打開。我很惱火。”
孩子OS:“盒子裏的是什麼呢”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什麼都很好奇。他認為哪個東西他想要,他就會很好奇裏面到底是什麼,但他的心理成熟度還沒發展到能控制自己的好奇和衝動,所以,他就會忍不住想打開看看。換句話説,他還沒有很好的自控能力。所以,孩子一心要打開禮物,是因為他不能理解禮物不是他的就不能打開,而且他也無法抵制打開禮物的衝動。
蹲下來,和他一起看世界
獨立人格從平等和尊重開始
當你把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獨立的人來看時,請記住一個完整的人是需要自己的獨立空間的。“尊重”這個詞背後有幾層含義:有禮貌地對待、不被侵犯、保持界限感。
當你看着孩子時,請想象一個界限,在界限範圍內,你需要徵求孩子的同意或回應而不是隨意而為,你可以默默地觀察守護,但只在孩子提出需要你幫助的要求時,給予他適度準確的幫助,而非大包大攬的過度干預。當你在與他對話時,試着蹲下和他保持一個水平線,而非高高在上。
甚至,當你準備抱起你的寶寶、或者拉着他的腳換尿布之前,記得先告訴他你即將要這麼做,並等待他的回應,徵求他的同意。
也許你會覺得可笑,“嬰兒那麼小根本什麼都不懂。也不會説話,我是他的媽媽,抱他拉他還需要徵得他的同意?和他説話還要蹲下來?”
不,這一點都不可笑,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試想一下,如果你被推來拉去或者沒有任何預告的被一把抱住;試想一下,如果有人高高的凌駕在上對你説話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你會覺得自己被尊重嗎?不,你只會覺得被束縛、被控制。
“簡短有趣”比“長篇大論”容易被理解
當你不把你的孩子當作腦袋空空的小可愛,而當作一個獨立的會表達會回應的人時,你才能做到高質量回應式照料。當你想要孩子溝通時,你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喋喋不休地講一大堆道理和故事,而是要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溝通方式。
你會發現孩子不會理解長篇大論,他們更喜歡簡短的話、有趣的聲調、你説的話都有相應的行動。
當你在做每件事的時候,你都可以簡單描述後,再做出動作,給孩子留些時間去把你説的話與做的事關聯起來,同時孩子也會給你一些肢體表情的回應,你能很好的捕捉到再進行進一步交流。
有時候,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不管是眼睛看到的,還是心裏所能體會的。俯下身從孩子的視角看看這個世界,你可能就會發現,原來他是這麼需要被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