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的全球化在文化方面是一次嘗試
《世界的四個部分:一部全球化歷史》書影。供圖:東方出版社
《世界的四個部分:一部全球化歷史》一書的作者為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塞爾日·格魯金斯基,他1949年生於法國,系墨西哥後裔,1986年畢業於法國巴黎第一大學,獲得文學與人文科學博士學位。在完成了關於16世紀佛蘭德斯地區的博士學位論文後,格魯金斯基轉向拉美地區研究。他曾經旅居意大利、西班牙、墨西哥,在那裏蒐集文獻資料,針對歷史上西班牙對拉丁美洲的殖民撰寫了大量相關著述。其中已出版的中譯本有《阿茲特克:太陽與血的民族》(2001)、《鷹與龍——全球化與16世紀歐洲在中國和美洲的征服夢》(2018)、《歷史何為》(2020)、《梅斯蒂索人的心智:殖民化與全球化的思想動力》(2020)。2015年,格魯金斯基獲得國際歷史學科委員會首次頒發的歷史學國際大獎。
塞爾日·格魯金斯基在本論著中闡述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歐洲的殖民歷史。在這一時期,西班牙和葡萄牙聯合起來,欲建立一個日不落的世界性帝國。作者專注於在西葡帝國(1580—1640)統治下美洲與亞洲被殖民的歷史,展現了這個混合的大帝國的微觀政治,它建立起膨脹、鬆散又逐漸變得牢固的龐大網絡,不同文明在早期全球化中建立聯繫,在相當廣闊的領域中發生融合,涵蓋醫學、地圖繪製術、膳食、藝術、哲學、文學、語言、日常生活用品等,這些蛛絲馬跡貫穿了西葡帝國的歷史脈絡。全書主要包含導論、四個主體部分、尾聲。在四個主體部分中,第一部分設定了研究方法與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專注於被納入伊比利亞世界中的墨西哥;第三部分圍繞移民到世界各地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個體展開,關注這些歐洲人對所到之地的認識與興趣;第四部分闡述了器物、語言與思維方式的全球化。
《世界的四個部分:一部全球化歷史》在國際學界經常被與法國曆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的名作《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1979)進行比較,二者均論述全面、參考文獻豐富、舉例多樣。差異是布羅代爾側重於商業、金融、政治層面的研究,格魯金斯基則強調對文化產品的分析。格魯金斯基認為16世紀的全球化在文化方面是一次嘗試,美洲是該嘗試的試驗場,它以墨西哥城為中心,創造了不同世界的融合。這裏作者在肯定該探索的價值的同時,並沒有迴避殖民給當地人造成的痛苦與創傷,談到了殖民者對印第安人的殘酷剝削、對拉丁美洲財富的瘋狂掠奪。此外,同布羅代爾的著述相比較,格魯金斯基聚焦這一特殊時段墨西哥在全球化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它在人、思想、器物的交流與傳播中發揮的重大作用,關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的美洲同文藝復興的歐洲之間在表現形式與風格上發生的融合。格魯金斯基力圖避免種族中心主義的片面性,突出了美洲與亞洲的傑出人物對早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他們對西方文化、技藝的習得、融合與運用有時表現出比歐洲藝術家更高的才能。
作者擅於從不同的層面展開論述,從大的歷史潮流到一個個小人物的歷史,尤其對實現全球化所依靠的“擺渡人”(主要涉及傳教士、商人、藝術家、行政官員)的闡述是全書的亮點。從墨西哥到拉普拉塔河地區,從塞維利亞到果阿,從熱那亞到中國,這些個體在不同的背景下將不同地區的歷史銜接起來,傳達了自身的三重身份來源:出發地、定居地、他們認為自身所歸屬的那個“世界性的帝國”。在這一時期,產生了早期的全球化精英,與地區的混血兒相匯合,他們旅行、書寫,在大學中授課,被梵蒂岡或馬德里宮廷召見,他們的生活見證了各個地區對全球化的參與。一方面,全球化使歐洲人的智識、生活方式傳播到他處;另一方面歐洲人從異域所帶回的器物、知識獲得了新的價值。在這場全球化運動中,中國文學與哲學作品的西譯、歐洲文學與哲學作品的中譯在西方文明與非西方文明的交流上顯得格外突出。
綜上所述,格魯金斯基的研究視角獨特,對其前輩歷史學家的侷限性有所突破,同時參閲了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所參考的文獻資源並不限於歐美學者的相關著述,還參考了很多非西方的學者(如阿茲特克血統的墨西哥土著歷史學家多明戈·齊馬爾帕赫恩等較不為人所熟知的學者)、作家的著述。這使得該書在關於早期現代世界西方與非西方之間關係的當代歷史學論著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對於歷史研究者與愛好者,尤其對於瞭解早期全球化情況來説,本書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本譯本根據巴黎馬蒂尼埃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法文版原著譯出。由於該書中除了法語之外,還使用了大量的葡萄牙語、西班牙語、阿茲特克語等多語種史料,因而在翻譯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專家、讀者予以批評和指正。
(作者系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與藝術學系博士、出站博士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東南歐拉美文學研究室副研究員,有專著《資本語境中的法國文學》《火花》。本文經授權摘編自其最新譯著《世界的四個部分:一部全球化歷史》譯後記,現標題系編者所加)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