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天凱:處理中美關係一定要看到世界發展大勢

“處理兩國關係一定要看到世界發展大勢,看到整個世界對中美關係的期待。”

崔天凱:處理中美關係一定要看到世界發展大勢

他是從上海走出去的中國資深外交官,曾出任駐日大使、外交部副部長,但最為外界熟悉的是駐美大使一職。8年“超長服役”,使他成為任職時間最長的中國駐美大使,也使他飽閲中美關係的曲折起伏。

去年6月卸任後,崔天凱又一次回到上海,參加2月28日舉行的“上海公報”發表50週年紀念大會。

當天,在紀念大會結束後,在公報誕生之地的錦江飯店,這位中國資深外交官接受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專訪。

一如心中的印象,眼前的崔天凱大使儒雅樸實、平易近人,説話聲氣透出江南人的斯文。採訪開始前,他笑着説,我從小就看《解放日報》,大家就像聊天一樣,不用太正式,不然就太拘謹了。興之所至,他還講了一兩句上海話。雖然鬢髮已白,但鄉音未改。

在近一個小時的採訪中,從尼克松訪華到“上海公報”,從中美關係到大國相處……崔天凱侃侃而談,與記者分享他對歷史的體悟,對當下的思索,對未來的期望。

崔天凱:處理中美關係一定要看到世界發展大勢

是世界變化促成那一週

尼克松訪華時,崔天凱記得自己還在黑龍江插隊,聽聞這個重磅消息,和很多人一樣,他感到非常驚奇,“原來一直認為美國是美帝國主義,是敵人,現在怎麼總統也來了?”。

50年後,歲月褪去了青年人的驚奇,沉澱下來的是一位長者對歷史邏輯的深邃洞察。

“改變世界的一週”,這句出自尼克松本人之口的名言,已成為那次歷史性訪問的經典定義。然而,崔天凱卻給出了很有見地的解讀。

“那一週確實改變了世界,但如果從更寬廣的角度看,那一週實際上是世界巨大、深遠變化的一個集中、突出表現。甚至可以説是世界潮流的變化促成那一週,而不能完全説是那一週改變了世界。”

之後,隨着崔天凱的娓娓道來,一幅宏闊的世界現代歷史變遷圖卷如現眼前:二戰結束之後,聯合國成立,特別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大批發展中國家贏得獨立後加入聯合國,使聯合國從最初51個會員國擴大到20世紀70年代初的100多個。眾多發展中國家紛紛走上國際舞台,數量從無到有,規模從小到大,中國又是其中很突出的代表。

“這對整個國際秩序、世界格局甚至大國關係都產生巨大影響,預示着世界潮流和歷史趨勢,那就是世界不可能再由一兩個超級大國瓜分或主宰。”崔天凱説,中美關係之所以能在那時“破冰”,美國之所以決定調整政策與中國交往,除了與國際局勢、中美蘇關係變化有關外,也是因為尼克松、基辛格看到世界已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順勢而為也符合美國利益。

公報精神今天完全適用

尼克松訪華的最大成果是中美發表了第一個政治文件“上海公報”,兩國從此結束20多年的隔絕,開啓關係新篇章。

採訪當天,時逢“上海公報”“50歲生日”。在崔天凱的眼中,“上海公報”既是嚴肅的政治文件,也是前輩先驅的智慧結晶,還是50年來中美關係浩蕩前行的源頭活水。

他説,與其他國家間協議、外交文書不同,“上海公報”的獨創性在於中美兩國能夠在一份文件中擺明分歧,“這是很大的智慧,也是雙方所能達到的最佳平衡,體現老一輩領導人的遠見卓識。”

“求同存異”一直被視為“上海公報”的精神內核,而對於求同與存異之間的內在聯繫,崔天凱有着更深一層的體會——正因為有求同的需要,才有存異的可能。

“各説各話並非‘上海公報’的全部,單單是各説各話並無意義,重要的是公報讓雙方能在一起各説各話。這意味着雙方取得重要的共識,才有能力在分歧上‘存異’,可以各説各話。”

説到“上海公報”中的共識,崔天凱如數家珍。

兩國同意在相互關係中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意擴大兩國人民之間的瞭解是可取的;一致認為平等互利的經濟關係符合兩國人民利益,同意為逐步發展兩國間的貿易提供便利等等。

事實上,就兩國關係中最關鍵最敏感的台灣問題也體現出共識,即確立了一箇中國原則。之後的中美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都沿襲了“上海公報”這一共識,“因為在一箇中國原則上有了共識基礎,才構成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若動搖這個政治基礎,那就是地動山搖。”

“在這些重大問題上取得共識,其意義要遠遠大於各説各話。”崔天凱説,正是源於“上海公報”中的一系列共識,50年來,中美關係取得廣泛、巨大的發展,給兩國乃至世界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雙邊層面,貿易額達到7500億美元,中國在美留學生達到幾十萬;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上,兩國促成2015年伊朗核協議,溝通朝鮮半島問題,應對金融危機、氣候變化,中美總體是在協調合作。

“‘上海公報’可以説是中美關係發展的起點,它把這扇門打開了。”

雖然已過去半個世紀,崔天凱覺得,“上海公報”中的共識、精神、態度並未過時,現在完全適用。包括兩國應該繼續遵守所確立的關係處理原則;應該繼續本着一箇中國原則處理台灣問題;繼續鼓勵並擴大兩國人民交往等等。

回顧50年前的中美關係“破冰”,崔天凱還特別提到一點啓示,“處理兩國關係一定要看到世界發展大勢,看到整個世界對中美關係的期待。”他説,大多數國家都不希望中美髮生嚴重衝突,都擔心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其實,中國從未要求別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中國主張“大家都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而不是在哪兩個國家之間作出選擇。而且所有國家都有權根據本國利益和人民需求作出判斷”。

中美要找到新的相處之道

50年前,中美對峙20多年,依然能跨越鴻溝“握手”;50年後,兩國關係深度交融,美方卻有聲音喊“脱鈎”。何以出現如此巨大反差?中美關係不睦究竟癥結何在?

面對記者提出的困惑,崔天凱坦承,中美關係最近幾年確實面臨很複雜、嚴峻的局面。背後的原因可從歷史規律、美國偏執的世界觀中尋找答案。

“歷史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總有反覆、倒退、曲折。國與國的關係也同樣如此,一個歷史時期裏合作面多一點,另一個歷史時期裏矛盾面多一點。何況中美又是如此迥異的兩個大國,文化傳統、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都存在差異,相處不可能總是順順當當的。而且,中美接觸交往多年,必然積累一些未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總會浮出水面,甚至爆發,然後逼着雙方設法解決。”

崔天凱説,對中美兩國而言,現在可能就處於這一歷史階段,而且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只有度過這個階段,把問題解決或者找到解決的方向,中美關係才能在一個新的共識基礎上、一個新的框架中繼續往前走。要跨過這道坎,現在可能需要新的‘愚公移山’精神。”

另外,美國偏執的世界觀也是中美關係發展遇挫的重要原因。

“我一直認為美國存在改造世界觀的問題。”崔天凱説,美國人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比如看世界非黑即白,看自己是上帝的選民,美國的制度最優越,並且永遠應該是世界“老大”,永遠應該是贏者。“老大”心理帶來的思維習慣就是零和博弈、“贏者通吃”、唯美國是從,不服從就打壓你、遏制你,更別説擔心“老大”地位受到挑戰,甚至被取代。這是美國認識上的癥結。與此同時,美國一批政客誤導民眾,世風日下的美國媒體也在推波助瀾。在目前的政治氛圍下,美國一些理性聲音發不出,更難形成主流意見和國家政策。

與美國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是和而不同才能天下大同,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國從來沒有取代美國做世界“老大”的想法,也從來不認為世界應該由一兩個國家説了算,而是大小國家都要平等相處,大國應該多負點責任;各國事情應該讓各國自己解決,可以互相幫助,但不能越俎代庖。中國也從來沒有認為自己的道路模式可以包打天下,放之四海而皆準,而是主張各國走符合自身國情的道路。

“不知美國人何時能真正理解明白這些理念、哲理,如果理解了,中美還是好相處的。”

談到中美相處之道時,崔天凱特別提到“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做到相互尊重,就能瞭解對方的文化、制度、傳統、核心利益、重大關切。在此基礎上就能避免衝突對抗,進而做到和平共處。有了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再考慮到兩個大國有共同利益,也面臨共同挑戰,就能爭取合作共贏。而且,這不僅是中美共贏,也是世界共贏。

“但是,美國有相當一段時間對相互尊重很難接受。人與人交朋友尚且需要相互尊重,兩個大國怎麼就做不到?只要有政治意願,是可以做到的。”

他還認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説到底還是要落實到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和交往,事在人為”。

崔天凱還談了他對外交官的理解:外交官的工作就是要為國家去多爭取朋友。當年毛主席講過一句話,政治就是把擁護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國際政治就是一個世界級的政治,也應該貫徹毛主席講的思想。”

未來要靠兩國年輕人

當今世界正處於激盪變革中,中美關係也來到關鍵十字路口。

聊起中美關係的未來,崔天凱對兩國年輕人寄託了希望。就在當天上午的紀念大會上,崔天凱還特地借用北京冬奧會的口號寄語兩國年輕人,希望中美年輕人“一起向未來”。

“不止一個美國人跟我説,美國年輕人、特別是‘Z世代’,對中國沒有那麼多固執的偏見。”他告訴記者。

在崔天凱看來,美國年輕人的成長環境已發生變化,從小生長在信息社會,接觸面廣,相信他們會有自己的判斷和認識。比如對這次北京冬奧會,雖然美國政府未派官員參加,但是年輕人基本不受影響。美國運動員到中國後對奧運村宿舍的牀、美食都很感興趣。

“中美關係的未來要靠兩國年輕人,如果他們彼此能有更多瞭解,有一些跟得上時代潮流的新觀念,中美關係就更有希望。”言及此,崔天凱的眼神中閃爍着充滿信心的光芒。

來源:上觀新聞 | 作者 廖勤

流程編輯:TF060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49 字。

轉載請註明: 崔天凱:處理中美關係一定要看到世界發展大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