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顯龍舉的這個“栗子”,印度人很不滿意……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綜合

作為全球人口唯二超過10億的人口大國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在面對國際社會對其國家的評價方面似乎並未體現出一個大國的格局和氣度,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大動肝火, 甚至引發外交爭端,這也是一件讓人有些感到疑惑的事情。

李顯龍拿印度舉例引發爭議

在不久之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國會上就反對黨工人黨前議員辣玉莎“撒謊門”爭議發表演講,在演講中他説了這樣一段話:“根據媒體報道,尼赫魯(印度開國總理)的印度已經變成了這樣一個地方:人民院(下議院)近半議員身上揹負着犯罪指控,包括強姦和謀殺。不過,據説這些指控有許多是政治原因驅使的結果。”而這段話在傳到印度後,引發了軒然大波,印度方面直接向新加坡提出了外交抗議,直指李顯龍的言論是“沒有必要的”。

表面看來,李顯龍對印度的説法確實有些持有批評色彩,但如果結合當天他演講的上下文就可以看出,批評印度或許並非其本意。他主要是為了強調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不斷解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很多國家在建國之初,都是基於很崇高的價值理念而成立,當初的開國領袖對國家各方面也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國家會變得“讓他們的建國領袖都不太認得了”,從這個角度上講,他對印度的説法並沒有什麼問題。

並非針對印度,李顯龍也提到了以色列

其實,在李顯龍當天的演講中,除了提到印度外,也提到了以色列,他們都存在着一些問題。而且李顯龍坦承,新加坡“本質上並不比其他國家更聰明或更賢良”。綜合多方面的信息來看,李顯龍都沒有針對印度的意思,印度方面對此提出外交抗議顯然有些小題大做了。

不過,這似乎也並不難理解。作為一個十分強調自身大國地位的國家,印度在面對外界批評時的態度一向如此,但任何國家的發展肯定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一個成熟而有大格局的國家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敏感的將問題上綱上線,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就行了,畢竟一個國家好不好,本國民眾最具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