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兒歌日”時尋找 那些好聽的兒歌去哪裏了?

3月21日是“國際兒歌日”,這個早在1976年就確定的國際性節日,國內卻少有人知,而在度過“國際兒歌日”的時候,另一個被我們忽視已久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兒歌去哪兒啦?

提起兒歌,大家耳熟能詳的肯定是《讓我們蕩起雙槳》《春天在哪裏》《數鴨子》《兩隻老虎》《小白兔》這些經典兒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這裏,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説,這裏的春天最美麗……”這首《小燕子》的兒歌,從1957年開始傳唱,已經65年了,以上我説的那幾首歌曲,知道的相信歲數也不小了。在經典流傳的同時,很少有新兒歌能夠插上翅膀,伴隨孩子度過美好的童年時光。

在“國際兒歌日”時尋找 那些好聽的兒歌去哪裏了?

兒歌去哪裏了?是孩子不喜歡唱?肯定不是,雖然目前而言,孩子們電視,遊戲機、電腦,手機相伴,娛樂和教育方式較之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但天性使然,他們對於兒歌還是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國產動畫片一播出,很多孩子也會跟着唱,就連許多幼兒園裏的老師們都是專業院校畢業,寫詞譜曲都不在話下。傳播渠道更是多不勝數,那究竟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裏?

目前,在國內的兒歌市場上,有很多音樂品牌都是做的不錯的,但多以主旋律為主,音樂作品風格過於雷同,如同一個模式印製出來一般,在流行性方面也欠缺很多,許多聲樂老師也寫了不少優秀的歌曲,歌曲空洞,思路枯竭,過於呆板,她們並不足以成為音樂人,這和她們平時的音樂聆聽量,和音樂的理解能力有很大關係,寫作需生活的磨練,具備種種條件才能寫出優秀的作品,當然,有很多是聲樂老師也是非常優秀的。當年,躺在病牀上的音樂家王路,望向窗外時正好有一隻燕子飛過,恰巧兒童節臨近,他當即伏案寫下《小燕子》,這些經典的兒歌都是需要生活的沉澱才能創作出來。

今年,教育系統雙減之後,音樂已然成為孩子們的主攻方向,未來在學習以及生活中佔的比重會很大,這一點足以引起各方重視,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五音不全,缺少天賦,但他們忽略了天賦只是一方面,後天的培養才是重點,每一個孩子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和求學一樣,充滿艱辛,只有那些有毅力的孩子才能看到山那邊美麗的風景。

在“國際兒歌日”時尋找 那些好聽的兒歌去哪裏了?

近日,許多媒體都報道了著名音樂人郭志凱深耕兒歌領域多年,給很多優秀的孩子創作兒歌事件,他寫的作品正能量十足,魏子茜《找春天》、孫瀾灝《每當桑樹開了花》任芊羽《牽牛花》、李昀澈《小河流》在音樂旋律上做的很到位,音樂製作上看得出下了不少的苦功,MV也邀請青年導演郭嘉一參與拍攝,就連海報都邀請著名攝影師史宏偉、文立明協助拍攝,這個在音樂圈都是實屬罕見的。

前一段時間,李悟(小禮物)《童年時光》一首歌在網絡上的視頻使用率就超過136萬次,另外一首《媽媽教我唱首歌》更是將河南民謠改變成兒歌,小天一《我們的守護星》將山西忻州夜晚出租車司機開遠光燈幾公里,將電動車壞掉,推着前行的母女送回家改變成歌的故事,這些題材才是一首兒歌最好的素材,沒有這些,何談歌曲創作靈感?

在“國際兒歌日”時尋找 那些好聽的兒歌去哪裏了?

郭志凱近幾年創做的兒童歌曲超過百首,他説,我都是大叔了,唱了許久老一輩音樂家留下的經典兒歌,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還在唱我們小時候唱的歌曲,對於一個音樂人而言,這是一個悲哀,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來培養她們唱歌,給孩子們寫歌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她們要的東西很簡單,就是簡單明瞭,讓她們開心歡樂的歌唱自己的童年,才是我們這些做音樂的人最應該做的事情。

據悉,去年,郭志凱的麓門音樂免費為盲人孩子張雲喆製作了《春天是個魔術師》,蔡欣蕊《小河燈》等歌曲,親自監製為其發行,這或許是他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另外,他還根據高宇軒作文創作了《陽台上的仙人掌》、李亞珂演唱的《我不是膽小鬼》,和孩子們根據他們的親身經歷一起創作歌曲,這樣有助於她們更好的理解音樂內涵,讓家長知道,留住最美童聲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兒歌想要走出低迷,讓兒歌迴歸,除了政府部門應該出台鼓勵措施,大力獎掖優秀兒歌作品;創作者需要沉下去,寫到孩子的心裏去,不要套路化、標語話的東西;家庭和學校教育中要減少成人化的表演,留住孩子的童真。兒童是社會的未來,兒歌是一代人最為深刻的記憶,希望全社會都能關注,共同喚醒孩子們多姿多彩的童年。

文/童言無忌

編輯/喬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4 字。

轉載請註明: 在“國際兒歌日”時尋找 那些好聽的兒歌去哪裏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