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孩子始終是家族血脈的延續,也是長輩的心頭肉,尤其在養娃成本高昂的當下,新生兒數量鋭減,只生養一個或兩個孩子的家庭佔據了多數,家長對孩子過度寵溺的現象普遍存在。
人生如戲,沒有彩排,年輕夫婦第一次做父母,沒有帶娃經驗,就像摸着黑過河,小心翼翼。眼看着孩子慢慢由自己帶大了,心生自豪,但與孩子的邊界並未隨着時間的流逝做好區隔。在公眾場合與孩子相處不避嫌、沒原則的做法飽受社會詬病。
隔壁就是母嬰洗手間,寶媽卻非要帶8歲兒子進女廁,被小姑娘怒懟張曉是全職太太,從兒子巖巖出生後就放下薪資待遇還不錯的工作在家帶寶寶。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喜憂參半,但快樂更多。
總想着等孩子會走路了,就解放了雙手,可以重回職場,但老人帶娃總是讓她不放心,這一帶娃就帶到了孩子上小學,轉眼巖巖也八歲了。有媽媽日常的精心照料,巖巖身體強壯,比同齡人要高一些。
週末了,張曉帶着孩子去商場購物,逛得正起勁,巖巖嚷嚷着要上廁所,張曉就帶着他去了女廁。
解決完生理問題後巖巖跟在母親身後等待洗手,同時眼睛好奇的四處張望,甚至還用手推門,可能是無心之舉,但這讓旁邊的小姑娘頗為不滿,甚至怒懟:“孩子已經這麼大了,帶進來女廁真的好嗎?為啥不去隔壁的母嬰洗手間?”
張曉頓時才醒悟過來自己的孩子早已不是不能自理的娃了,他是八歲的小小男子漢,跟着媽媽進女廁確實不合適,連連賠不是。
與此事類似,被推上輿論高地的還有北京朝陽大悦城,在女廁設置男童小便池,網友紛紛吐槽,直呼受不了、噁心、看到必砸、堅持投訴等。
為什麼人們對男孩隨母進女廁反應如此大?1)男女有別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結構上本就有諸多的不同,對隱私部位的保護也是人的正常行為。母親公然帶已有性別意識的男童進女廁,一定程度上是對規則體系的挑釁,有使女性隱私被窺探的風險,因此女性產生心理牴觸。
2)有敗壞社會風氣之嫌
女性是社會弱勢羣體,女性被侵犯的新聞報道從未間斷,這讓體力難以與男性相比及的女性羣體安全感減弱。
為人父母,養育兒子時未做好正確的價值觀引導,諸如帶男童進女廁的行為會讓孩子認為這樣的做法並無不妥,長大後也延續,由此增加女性羣體被冒犯的幾率,有敗壞社會風氣的嫌疑。
綜上,就不難理解為何8歲兒子隨母進女廁的事件會引發社會熱議了。
養育兒子,母親應該注意些什麼?首先,保持界限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母親扮演的角色確實很重要,孩子確實也需要媽媽的照顧。
但是隨着孩子長大,母親要學會漸漸退出男孩子的私生活,幫孩子洗澡、穿衣等事宜儘量交給孩子的父親,並告訴孩子性別不同,不能有哪些舉動,否則是對人的不尊重。在潛意識裏灌輸性別之分,引導孩子走正確的道路,避免孩子出現“戀母情結”。
其次,學會放手
孩子大了,母親要讓孩子走出自己的庇護,獨立的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事事着手、沒原則的幫忙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不經歷傷痛,如何才能在日後挑起大梁,放手也是愛的道理,母親都應該懂。
再次,注意避嫌
很多母親在家不注意避嫌,甚至還當着孩子的面換衣服,或者上廁所不關門被兒子全程目睹,這並不利於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塑造,還可能扭曲心理,出現早熟跡象,在處理男女關係的問題上簡單看待,容易誘發性侵犯問題。
總結孩子的教育問題始終是社會的關切,尤其在公眾場合,父母更要做好表率,注意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和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損害。
在作出某些舉動時,多想想是否合適?是否有違社會公序良俗?父母的嚴教育和細教導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每日一問:母親教育孩子,還有哪些方面需要特別注意?
——————————————
圖|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