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不一樣的我不一樣的歡樂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圖説:修繕前的孫科別墅外景?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下同
位於番禺路60號的孫科別墅,這裏是建築師鄔達克在上海留下的著名的私宅作品。經過大半年的修繕,這幢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古堡般的建築,即將在5月10日拆除外立面的腳手架,並初定於下半年向公眾開放。記者日前戴着安全帽,踏着工地上的沙土,進入建築的核心,踏入了80年前的生活。
建築師用心良苦
孫科別墅,顧名思義,和上海近代歷史上兩個重要人物有關。當年鄔達克遭遇了資金方面的危機,儘管沒有更多資料來詳盡解説這次危機的嚴重性,但是,倘若危機繼續,那麼,鄔達克便無法將自己最心愛的建築之一——慕爾堂圓滿完成。就在這生死攸關之際,一箇中國朋友伸出了援手,他便是孫中山的長子孫科。歷史同樣沒有詳盡地記錄這次援手的種種細節,但歷史確切地記載了這樣一個事實:為了感謝這次援手,鄔達克將原本自己設計,並用來自己居住的別墅,以幾乎是一個饋送的價格,轉讓給了孫科。
圖説:別墅大門
孫科別墅採用磚混結構,建築面積為1051平方米,貝殼形的拱門與屋頂、尖券門廊、螺旋立柱、魚鱗狀的外牆飾紋,呈八角形和圓形的轉角廂房,精工細作的柚木樓梯和使用柳桉木鑲嵌的席紋地板,讓整棟建築擁有西班牙式花園住宅建築和巴洛克古典大宅的美感。殷實的壁爐、刻有奇妙花紋的鑄鐵欄杆、樓道兩旁高高的柚木護牆、以愛爾蘭小柱為點綴的門洞、意大利風格的煙囱無一不述説着設計師鄔達克的良苦用心。
修繕師費盡心機
建築局部採用了古典主義對稱手法,而整個形態則採用的是現代主義的非對稱佈局。承接孫科別墅修繕工程的是上海建築裝飾(集團)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上海工匠吳有偉一度對鄔達克慣用的混搭建築風一籌莫展,為了修舊如舊,把被白蟻蛀空了的木質圓弧形屋頂替換掉,他不得不四處尋覓,到蘇浙一帶去淘那些被拆下來的完整老木料。二樓主卧的木質百葉窗經過80年的風雨洗禮,多數已散佚,現代工廠礙於成本太高和技術難以達到,不復生產,為了儘量復原昔日場景,只能請來老師傅慢慢修理,從兩扇遺留下來的百葉窗中,拼拼湊湊湊出了一扇,留給現代參觀者想象昔日居住者的倚窗情景。
圖説:別墅內部正在修繕中
吳有偉説,今天能夠進行老建築修繕的師傅年齡多在60歲上下,因為這份工作需要對當年使用材料的瞭解、耐心和手藝,年輕人尚需磨鍊。
老庭院生機勃勃
三層小樓前,是一處典型的中式庭院,其中名貴樹木的年齡與老宅看齊,綠廕庇日。庭院中間鋪植草皮,內有人工河流蜿蜒穿過。花園小徑以青石鋪就,草坪、魚池、孤島、碧樹、綠植等等,配以湖石駁岸,既遵循中軸對稱如同法式園林的中央佈局,又兼具曲徑通幽的中式園林特性。暮春的陽光裏,草長鶯飛,魚池裏的金魚優哉遊哉,一派生機勃勃,80餘年歲月在此東去,老宅將迎來新的客人。
圖説:鄔達克將多種建築風格完美融合
近100年前,這裏是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歐美僑民的“休閒娛樂天堂”,平常百姓可望而不可及;近70年前,這裏是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生人勿近的“科研實驗區”,60多年謝絕普通訪客,現在它即將基於多元化共享共生的城市更新理念,發展成為傳承經典、激發創意的城市新地標。(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