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作為大眾傳播媒介是國家形象天然的“公關使者”,為塑造國家形象、爭取國際輿論發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國際傳播則可以理解為以樹立國家形象、爭取國際支持、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鑑為目標的大型公關活動。
中國網以國際傳播為主責主業,設有中、英、法、西、德、日、俄、阿、韓、世界語等10個語種11個文版,已經成為中國進行國際傳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近年來,中國網深入推進媒體融合創新,不斷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
闡釋中國觀點,是開展國際傳播的重要工作。當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國際思想文化領域的鬥爭深刻而複雜。在此時的國際輿論場中佔據主動,讓更多人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正確理解中國的立場主張,尤為重要。
中國網正在着力構建多語種協同、內外部聯動的“大網評”工作格局,培養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網絡評論員隊伍和一支國別研究專家團隊,根據對象國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對外傳播,讓中國聲音不僅“聽得見”,更能“聽得進”。
傳播中華文化,是開展國際傳播的應盡之責。璀璨的中華文化是對外塑造國家形象、展示國家魅力的寶貴資源,我們在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更加註重創新傳播方式,通過“文化+科技”“文化+創意”等途徑,讓古老厚重的中華文化、豐富多彩的中國元素呈現出來。
2020年,中國網製作的首個大型實景文化類紀錄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在中國網、江蘇衞視、愛奇藝同步播出,這是中國網跨平台傳播的一次全新嘗試。在第一季節目中,我們採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探索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與古文字學家黃德寬教授暢談,追尋中國漢字的前世今生……節目帶領國內外受眾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與力量,運用多樣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手段,以有趣、生動、有創意的方式實現傳統文化的國際化表達,進而激發海內外受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喜愛。全網播放量突破1億,衞視節目同時段收視率平均排名第二、文化綜藝類第一。
隨着社交媒體平台的快速成長,中國網潛心研究海外社交平台的用户習慣,着力加強策劃,創新產品形式。目前,中國網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Linkedin、VK等6個海外主流社交媒體平台開設10個官方賬號,粉絲總數近8900萬。其中“熱點中國”“探索中國”等專題賬號粉絲數超過均千萬,不斷釋放來自中國的真誠和善意,拉近與各國讀者的距離。針對平台受眾特點,中國網設計製作《體驗中國》《中國一點通》《創變中國》等多個品牌微視頻欄目,用不同角度呈現當代中國的繽紛多彩。
講好中國故事,是開展國際傳播的基本方法。人民永遠是中國故事的主角,更是中國故事真正的書寫者。我們應當樹立“全民外宣”意識,充分調動和引導各方力量參與到國際傳播事業之中。
自2017年起,中國網聯合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共同主辦“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公開徵集各領域中國故事。2020年,大賽在各地方開設分站賽,並設置“中國抗疫故事”“脱貧攻堅故事”等主題賽,獲得各地宣傳部門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收到作品4000餘件,閲讀量已突破6億,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動員,成為“講好中國故事”領域具有較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活動。
中國網積極鼓勵和培養外籍員工發揮優勢,開設《阿拉伯人“心”體驗》(阿文)、《彭瑞話中國》(西文)等多語種欄目,由外籍評論員出鏡主持,藉助“外嘴”介紹當代中國的發展變化,用“國際語言”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重回影院 開啓後疫情時代的美好生活》(阿文)、《首鋼華麗變身:當冬奧會遇上工業風》(西文)等視頻節目在海外社交平台帖文閲讀量突破百萬,在對象國取得理想傳播效果。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於國際傳播工作者而言,既是挑戰,更是機遇。中國網將牢記職責使命,緊跟時代潮流,真正做到“一五一十擺事實,心平氣和説道理,娓娓道來講故事,立場堅定談觀點,端莊大氣做外宣”。
作者系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總編輯,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生導師。主持的《中國三分鐘》《似是故人來》等節目,回應國際關切,傳播中國文化,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