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龍口市退役軍人宋文章多年來始終保持軍人本色,長期堅持學雷鋒,做好事。他積極開展擁軍優屬、捐資助學、扶貧攻堅、傳承紅色文化、關愛革命功臣活動,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弘揚雷鋒精神,奉獻社會。
宋文章(左二)帶領志願者走訪慰問。(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供圖)
關愛革命功臣 傳承紅色文化
宋文章説:“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一個人就是雷鋒。學習雷鋒好榜樣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則。”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服役期間,他乘坐火車從煙台回膠州老家探親。一路上,忙前忙後幫助列車員維持秩序、打掃衞生、整理行禮、扶老攜幼,5個多小時的行程他手腳不閒,乘客們親切地稱他“活雷鋒”。直到現在,60歲的老宋還保持着主動給老人、孕婦讓座的好習慣。
宋文章對老一輩戰鬥英雄無比崇敬,他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參與“關愛功臣”活動。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他經常帶上慰問品到這些老戰士家中走訪慰問。他為每一位參戰老兵制作了一幅精美的“功臣照”,專門送上門去,表達崇高敬意。
得知家住龍城國際的一名退役老兵晚年非常孤獨,宋文章便帶上禮物來到老人家中走訪。兩人一見如故,越嘮越近乎。老人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了,冷清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他拉住宋文章的手久久不肯鬆開。從那以後,宋文章經常到老人家裏去陪他聊天,一起回憶軍旅生活,為老兵的晚年生活增添許多快樂。
為幫助革命功臣、優撫對象和貧困羣眾過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切實增強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今年元旦、春節前,宋文章帶領志願者紅旗先鋒隊的隊員開展了一次“暖冬”活動。他們走進老戰士、困難羣眾家庭,訪貧問需,關心他們的生活,瞭解他們的困難,贈送節日物品。他們為每户贈送一幅春聯、一箇中國結、一件棉大衣、一對紅燈籠,為老戰士送上一幅功臣照。同時,他們還開展志願服務,為老人理髮、拉家常、打掃衞生、表演文藝節目,把祝福和温暖送到他們的心坎上。
走訪抗美援朝老戰士高萬通。(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供圖)
學習雷鋒好榜樣 助人為樂
宋文章對退役軍人格外關心。有一個叫王英青的退役士兵,老家是濱州市惠民縣的,兩次手術,失業在家,生活艱難。宋文章聽説後,立刻打電話把他招到自己的公司來,安排他當了一名保管員,繳納了社會保險,解決了醫療費用,幫助他們一家走出了困境。像王英青這樣的退役軍人,宋文章先後招用了二十多個。
退役軍人王新志家中失火,宋文章及時送去了米麪油等生活用品,幫助王新志解了燃眉之急。細心的宋文章還特意給他正在上學的小女兒送了一大包學習用具,讓王新志一家深受感動。石良鎮東方水劉家村的劉月高曾在西藏服役,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靠種田為業。聽説他家的葡萄滯銷,宋文章拿出當月的退休金以市場最高價採購了一批。隨後,他又將這些葡萄贈送給了一些抗戰老戰士、傷殘軍人和困難職工。在他的影響下,退役軍人紛紛要求加入他的志願者“紅旗先鋒隊”,一起學雷鋒做好事。
自2014年以來,宋文章先後培訓各類學員一萬多人,其中退役士兵學員有1600多人,全部實現穩定就業。每次開班前,他都要專門召集學員中的退役士兵到戰友會客廳進行座談,並挑選其中素質過硬的擔任班幹部,參與學習管理。有效地提升了退役士兵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宋文章向退役士兵贈送紅色圖書。(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供圖)
擁軍優屬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部隊的建設、官兵的冷暖時刻牽動着宋文章的心。“子弟兵在前方流血流汗,犧牲奉獻。我在後方,有責任,有義務為他們排憂解難,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做企業取得了一點成績之後,他富而思源,積極參與到擁軍優屬活動中。他主動找到退役軍人事務局和駐軍部隊領導,鄭重承諾,“部隊戰士學技術我免費培訓,包吃包住,不收一分錢。”一個偶然的機會,聽説部隊訓練急需一部手提電腦,他當天就採購了一台送過去。在開展“情繫邊海防官兵”擁軍慰問活動中,他帶領“紅旗先鋒隊”志願者專程來到當年服役的海防前哨,為守邊官兵送去了新鮮的蔬菜、水果和飲料等慰問品。撫今追昔,老少兩代守邊人共話“老海島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新戰士紛紛表示,要向“老班長”學習,以島為家,用忠誠熔鑄海島魂,爭做新時代的“守島人”。看到訓練場上缺少體能訓練器材,他立刻聯繫購置了一套送過去,改善訓練條件,讓戰士們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備戰打仗中。入冬前,宋文章專程來到駐軍某部,為哨所安裝了一部空調,保證他們在能夠在寒冷的冬季裏有一個舒適的站崗值勤環境。
現役軍人家中有了困難,他千方百計幫助解決。東萊街道烈士王晶為搶救落水兒童光榮犧牲,他的兒子王韻嘉攜筆從戎,參軍到了武警某部服役。宋文章主動到他的家中走訪慰問,幫助他的母親解決家庭生活困難。王韻嘉從小在“蜜罐”里長大,沒有吃過苦,入伍後對嚴格艱苦的軍營生活很不適應,他的母親正在為兒子的成長進步問題煩惱。現在有了宋文章這樣一位前輩的關心幫助,她非常高興。宋文章通過視頻與王韻嘉進行了深入溝通,用自己的切身經歷鼓勵他紮根軍營,建功立業。王韻嘉深受啓發,表示一定要牢記宋伯伯的教導,克服身上的“嬌氣”,珍惜軍人榮譽,刻苦訓練,爭取早日立功受獎,決不會辜負家鄉親人的期望。(張建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