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中的四種認識論
中美關係中的四種認識論
文/倪峯
發於2021.3.15總第987期《中國新聞週刊》
關於國內政治對於大國關係的影響以及如何防止戰略衝突的發生,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從國內政治的一般意義上來説,每個國家都是由不同偏好的人組成的。不同的人對另一個國家的看法,主要受其偏好的影響。所以,各種偏好的人所組成的複雜整體,就構成了一個國家的人對另一個國家的看法。
如果把這個問題聚焦到中美關係上,我們知道,即便中美兩國的國內政治非常不同,但在中美兩國同時存在4種對於中美關係和對方認識的偏好,我將之歸納為四種認識論。
第一種認識論叫做“本質論”。這是一種偏意識形態的看法,即認為兩國的社會異同最終決定兩國關係的發展方向。這是本質論最基本的看法,而且目前中美兩國抱這種看法的人數都在顯著增長。例如,美國方面擔心中國輸出意識形態,損害美國的模式,損害民主生態的威望。從中國的角度來説,要防範美國對中國搞“顏色革命”。
第二種認識論則是“結構論”,即中美兩國目前之所以處於對抗和競爭的狀態,是由中美兩國力量對比的變化決定的。中美兩國都有典型的看法。美國最典型的説法是“修昔底德陷阱”,而近些年在中國流行一種説法,我稱之為“60%論”,即如果一個國家的力量達到美國力量的60%及以上,美國便會全力打壓這個國家。
第三種認識論是“利益論”,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看。過去20年,雙方社會主流都強調深度相互依賴,這是利益論最典型的表現。近些年,這個看法顯然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現在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都認為中美競爭的面在不斷擴大,而合作的面在迅速縮小,雙方之間的利益衝突越來越多,利益重合的地方越來越少。
第四種認識論是“互動論”。這一認識的基本觀點是,中美關係沒有任何一種前景是命中註定的,中美關係的前景都取決於兩國互動。如果互動得好,中美關係就有光明的前景;如果互動得不好,中美關係就是另一番光景。這種互動論最典型的例子是基辛格的中美共同進化觀點,代表了一種積極的互動論。
以上就是中美關係中共同存在的四種認識論。近些年中美關係出現了這麼多狀況,主要原因就在於本質論和結構論佔據了主導地位。其次,兩國間合作減少、衝突增多的觀點也逐漸流行,而認同互動論的人士則變得越來越少。但事實上,中美兩國要避免衝突,應該用互動論來看待當前中美關係,這樣可以使雙方發揮更多的積極、主觀能動性。
回到本質論層面,雙方應想辦法消解意識形態上的分歧。雖然兩國社會制度不同,但相較於1972年時,當下的中美兩國擁有更多的共同點。那時兩國關係都能做到開始走向正常化,今天為什麼要對抗呢?
從結構論的層面來説,可能最基本的方法是在力量對比變動的過程中增強管理意識。如果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即便雙方力量產生變化,中美關係也可能保持平穩態勢。
此外,從利益論的視角來看,中美關係經歷過去4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相當深厚的利益基礎,這一利益基礎依然存在。舉個例子,即便中美兩國正經歷貿易戰,但去年兩國間的貿易額還在增長。這恰恰説明,中美兩國在經濟方面還存在巨大的相互需求,這也是中美關係往前走的重要動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
《中國新聞週刊》202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