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隨鑫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近日美國司法部宣佈撤銷對麻省理工學院華裔教授陳剛的指控。去年1月,陳剛被指控在尋求聯邦撥款時沒有披露與中國的關係,但經過一年的調查,司法部不得不承認無法證實其指控。這是美國司法部所謂“中國行動計劃”的又一重大挫折,也是其荒唐性的最新表現。獲釋後,陳剛稱過去的一年如同生活在煉獄之中。他的經歷只是近年來美國許多華裔科學家所遭受的無端迫害的一個縮影。
陳剛
麥卡錫主義的回潮
美國司法部在2018年11月發起“中國行動計劃”,以“打擊經濟間諜”和“打擊竊取知識產權”為藉口,對與中國有合作關係的科研人員展開系統性調查。該計劃是特朗普政府發起的“全政府”對華戰略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破壞中美之間的科技交流,阻止美國的敏感技術流向中國,阻礙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遲滯中國實力的增長。拜登上任後延續特朗普的對華戰略競爭政策,該計劃也繼續執行至今。
“中國行動計劃”的本質是美國反華勢力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對華遏制打壓的拙劣工具。自從把中國設定為“假想敵”後,美國政府各部門都掀起各自的對華打壓行動。司法工具也被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充當“國家安全”的打手和急先鋒。這種歇斯底里的狀態在美國曆史上曾頻繁出現過。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美國司法部就曾以國家安全為藉口構陷學術界,迫害進步人士。
出於政治和種族動機的“釣魚執法”
“中國行動計劃”完全是莫須有式的政治指控。其行動方式實際上是先設定辦案指標,再隨意擴大調查範圍,搜索可疑目標,並以非常模糊的標準來逮捕和起訴,可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種濫用權力的“釣魚執法”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冤假錯案。該計劃雖以打擊間諜為由,但它已提起的訴訟中並沒有涉及任何間諜活動,檢察官只能以虛假陳述、電信欺詐之類的罪名來構陷。
過去一年裏,至少在8個與該計劃有關的案件中,美國司法部撤銷了指控或將被告無罪釋放。在陳剛案之前,該計劃製造的另一個重大冤案是指控田納西大學華人學者胡安明故意隱瞞與中國的關係。經過3年的調查和釣魚執法,美國司法部仍未能提供充分證據,胡安明最終被法官裁定無罪。
“中國行動計劃”也暴露出美國赤裸裸的種族歧視。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以一個國家命名的行動計劃,正如1882年《排華法案》是美國第一個且唯一一個完全針對某一特定種族的法案。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統計,在過去3年時間裏,“中國行動計劃”至少涉及77個案例,148人被指控,其中88%是華裔或華人。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在美國引起大量排華行為,“中國行動計劃”進一步助長了針對華裔的種族歧視情緒。亞利桑那大學近期調查顯示,超過50%在美工作的華裔科學家擔心自己受到美國政府監視。
拜登政府應當儘快改弦更張
“中國行動計劃”的構陷活動已經激起了大量反對聲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177名學者、耶魯大學的192名教授都曾致信美國司法部,指出該行動的大部分案件跟間諜活動無關,並不成比例地針對華裔研究人員,引發了人們對種族歧視的擔憂,要求美國司法部停止在美國大學內搜查中國間諜。美國20多個亞裔團體聯名致函拜登,稱“中國行動計劃”使亞裔移民特別是華裔科學家遭受種族歧視、監視和不當起訴,應予停止。中國政府曾多次要求美方儘快糾正錯誤做法,停止編造藉口對中國進行抹黑打壓。
不少美國政府相關人士也質疑該計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美國能源部的官員告訴司法部,即使陳剛披露了與中國的關係,能源部也會繼續向他撥款。曾負責陳剛案的檢察官萊林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中國行動計劃”偏離了方向,在某些重要方面失去了重點,已經嚇壞了整個研究界。美國司法部發言人近日表示,司法部正在評估美國應對中國構成威脅的方式。美國媒體稱,“中國行動計劃”這個名稱可能會被取消,涉及的案件可能不再被單獨分組,而是重新歸入司法部國家安全司的案件中。
美國政府在蓄意實施的“中國行動計劃”的同時損害了中美兩國的利益。它不僅給美國許多華裔人士帶來了巨大傷害,還在美國造成了“寒蟬效應”,使許多學者不願留在美國,降低了美國的科技競爭力。它也破壞了中美之間的正常科技交流,進一步惡化了中美關係。拜登政府應當儘快停止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