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華全媒頭條)聆聽西海固的振興脈動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綜合

新華社銀川11月20日電題:聆聽西海固的振興脈動

  新華社記者何晨陽、許晉豫

  這裏曾被視為“不適宜人類生存”,是脱貧攻堅硬骨頭中的硬骨頭;這裏也曾被譽為“中國減貧奇蹟”,在中國反貧困答卷上鐫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西海固,這片土地曾因苦瘠而知名;倔強的西海固人,更因同貧困不屈的抗爭而令人矚目。

  西海固是寧夏中南部固原市西吉、原州、涇源、隆德、彭陽,吳忠市同心、鹽池、紅寺堡和中衞市海原等9個貧困縣區的概稱。去年11月16日,西海固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拓展夯實產業支撐,促增收保增收;“讓短板成為潛力板”,在教育醫療和特殊困難羣體保障等領域持續補短板強內涵;用攻堅“精氣神”激發鄉村振興新動力……一年來,塞上大地各族幹部羣眾馳而不息、接續奮進,一幅“村美民富,美麗和諧”的幸福升級版西海固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小標題)廣袤田間鋪展“多彩”畫卷

  鄉村振興的底氣,源自產業發展的“牛氣”。

  昔日以土黃色為主色調的西海固,這一年有了更多躍動的色彩。枸杞紅、黃牛金、灘羊白、葡萄紫、果園綠等組成的“多彩”畫卷,讓產業基礎日益堅實。

  為了把在脱貧攻堅戰中搭建起的產業基礎,賡續成為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撐,一年來,寧夏各地尤其是西海固地區着力在引龍頭、建基地、拓市場、抓服務上下功夫,繼續補齊技術、設施、營銷短板,促進脱貧產業提檔升級,加速實現產業從“有”到“優”的嬗變。

  “今年天旱、飼草料價格高,要是在往年大概率得賠錢,現在背靠鹽池灘羊集團銷路有保證,一部分私人訂製羊還能賣上高價,心裏踏實。”寧夏鹽池縣花馬池鎮皖記溝村村民王建武的底氣,源於他與灘羊集團合作建設的家庭牧場。

  作為創新產業扶貧模式成立的國企,鹽池灘羊集團探索“集團+企業+協會+合作社+養殖户+金融服務”的新型產業化聯合模式。依託品牌優勢,當地制定了市場開拓、生產標準和飼草料使用等“六統一”標準,研發出灘羊肉系列產品36種。

  靠着一隻羊,激活一條鏈。灘羊產業貢獻了鹽池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牛羊不分家。“趕着黃牛去致富”的口號,早已成為西海固人的行動。如今,“人均一頭牛”的理想已經在固原市西吉縣、涇源縣成為現實,僅固原市的肉牛飼養量就佔到了全寧夏的近60%。當地通過引進屠宰和精細分割龍頭企業,可使農民育肥每頭牛的利潤提升約50%,企業生產的牛排等高附加值產品還能提升肉牛消納量。

  牛羊產業蹄疾步穩,但農產品“週期怪圈”依然是增收隱患。

  吳忠市紅寺堡區,是我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數萬畝枸杞每年可吸納8000多人次就業、創造務工收入2400萬元以上,但當地並不滿足於此。

  “此前以出售鮮果為主,‘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價格極易受市場波動影響。”紅寺堡區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年波説,今年10月,紅寺堡區首家枸杞原漿加工廠落户龍源村,半個多月就為當地枸杞種植户創收20多萬元。

  依靠氣候優勢發展冷涼蔬菜的同時,原州區拓展蔬菜養生館、蔬菜休閒觀光等新業態;依靠黃芪、黃芩、黨蔘種植優勢,隆德縣探索中醫藥與鄉村旅遊、生態建設、健康養老等產業融合發展;漫山遍野的山杏,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觀光,全域旅遊讓彭陽的紅梅杏、杏脯走得更遠……

  越來越多西海固人意識到,能有效助力產業鏈不斷延長、價值鏈明顯提升的產業融合,是催生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產業振興催生更多就業崗位,托起更多羣眾穩穩的幸福。據測算,今年前三季度,寧夏通過產業帶動農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小標題)“難中之難”步入幸福車道

  鄉村振興的力度,取決於民生底線的高度。

  “他才31歲,要不是有兜底政策,家裏天就真塌了。”吳忠市同心縣羅山社區居民黑小娟説。今年年初,黑小娟患有白血病的丈夫王正文進行了骨髓移植手術,前後花費數十萬元,但因為有健康扶貧政策兜底,他僅需自付一小部分。

  老弱病殘作為弱勢羣體,他們的生活狀況檢驗着鄉村振興的“成色”。寧夏通過延續健康扶貧政策、開展健康幫扶,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等方式,鞏固脱貧攻堅成果,助力“難中之難”步入幸福車道。

  寧夏鄉村振興局局長徐海寧説,為有效防範因病返貧,寧夏累計納入健康幫扶患病人數10.76萬人,脱貧人口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全覆蓋。

  教育事關未來,不少西海固孩子靠讀書走出大山改變命運。構建強校帶弱校、城鄉對口支援的集團化辦學機制;推進“縣管校聘”改革,深化校長教師交流制度,推動骨幹教師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流動……今年初,寧夏出台相關文件力促基礎教育質量提升,今秋開學季,僅西吉縣就有90多名縣城骨幹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

  今年以來,寧夏堅持常態化開展“四查四補”,即“查損補失”應對災情疫情影響、“查漏補缺”堵住返貧風險漏洞、“查短補齊”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查弱補強”夯實鄉村發展基礎,着力做好對特殊困難羣體的關心關愛,持續補齊民生弱項。

  關愛不是養懶人,政策引領產生的“驅動效應”已逐步顯現。

  紅寺堡區農民馬騰俊是個盲人,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患有唇齶裂,全家每年的低保、殘疾人補貼等可保障基本生活,但馬騰俊“不怕黑,就怕被人瞧不起”,不甘心“坐着等幫扶”的他憋着一口氣,摸索着開起了磨坊,如今成為“全村最會磨面”的人。

  “短板也能成為潛力板,是鄉村振興效果最直觀的體現。”吳忠市委常委、紅寺堡區委書記丁建成説,基礎設施顯著提升、兜底政策密牢嚴實等“外在”條件立體給力,羣眾謀發展要致富的勁頭更足了。

  (小標題)負重趕超不懈奮進

  生活沒有一勞永逸,家鄉的振興需要持續努力。

  一年前,西海固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但自然環境、資源稟賦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決定了在鄉村振興“新賽道”上,仍需奮起直追、負重趕超。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寧夏在全區推開“四大提升行動”,對西海固地區9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施“省級領導+部門”包抓,將區市縣鄉村各級書記一起抓鞏固脱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落在實處。

  “以前我們重點在苦幹,現在則是巧幫;以前重點幫助貧困户脱貧,現在則是帶動全村人致富。讓羣眾擁有更多發展機遇,是鄉村振興的希望所在。”自2017年起,一直在做駐村幫扶工作的幹部李學峯説。

  記者在西海固地區調研發現,當地幹部如今談發展時,説本領恐慌的多了,要資金政策的少了;做規劃時,謀創新談變革的多了,説困難有顧慮的少了。

  幹部狀態、羣眾心態,是觀察西海固發展的“晴雨表”。

  初冬時節,西海固鄉村中已難以找到背靠牆根曬太陽的老人,他們要麼在忙着“伺候”牛羊,要麼在忙着“開播”。

  78歲的宋連和77歲的老伴兒今年初迷上了“開播”,在網上銷售當地的黃花菜、枸杞和紅酒,偶爾還會在直播間一展歌喉。

  “我倆在村扶貧車間‘上班’、當主播,大家都在鉚勁拼,我們不能閒着。”宋連笑着説,在不久前的寧夏“2021全民電商節”中,他們平均年齡66歲的“弘德車間電商隊”居然殺進了50強。

  貧瘠不再,幸福綿長。放眼今日西海固,一幅幅日新月異的改革畫面,一份份沉甸厚重的民生答卷,一幕幕扣人心絃的奮鬥場景,無不讓人對這裏的明天充滿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