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小夥單腿騎行征服新藏線 自言不向命運低頭
殘疾小夥單腿騎行征服新藏線
4年累計行程達24000公里;獲“新藏勇士”稱號,自言不向命運低頭
單腿騎行在新藏線上的孫有志。本版圖片/受訪者供圖
24000公里,是自行車碼錶上的讀數;4300米,是腳下這片土地的海拔。截至昨日,28歲的河南小夥孫有志,已經在路上連續騎行19天。
國慶節當天,孫有志從河南新鄉出發,一人、一車,沿着新藏公路朝着拉薩一路前行,10月17日還被授予了“新藏勇士”稱號。而在入藏的騎行者中,孫有志顯得與眾不同,他的自行車踏板上有一個鎖釦,將右腳固定帶動單車前進,左腿的褲管,空空蕩蕩。
孫有志是一名殘疾人,他用一條腿征服新藏線。2009年,還是一名醫學生的孫有志遭遇一場車禍,從此失去左腿。此後多年,他備受求職碰壁、自卑的困擾,直到2013年,在一名殘疾運動員的影響下接觸自行車騎行,從此成為一名“行者”。騎行中,孫有志認識了後來的妻子,還擁有了自己的事業。孫有志告訴新京報記者,征服遠方是一種信仰,即便只有一條腿,也不會向命運低頭。
日行百公里 征服新藏線
“距離新藏線終點,還有不到2000公里。”10月19日,午後高原的陽光下,視頻畫面中的孫有志戴上頭盔,右腳伸進踏板的鎖釦,輕身一躍,騎行上路。
這是位於西藏阿里地區的獅泉河,海拔4300米,風大、氧氣稀薄。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説不到幾句話,孫有志就有些氣喘吁吁。他深呼吸一口,調整坐姿:“今天的計劃是70公里,不然就找不到合適的住宿點。”
從10月1日出發算起,孫有志保持着每天平均100公里的騎行進度。高原的日曬和空氣,都在向身體發出挑戰,孫有志説自己“不怕”。呼呼作響的風聲中,他告訴新京報記者,此行目的就是磨鍊意志,為了增加難度,他特地沒有佩帶假肢,只在褲腳打了個結,揣了幾件換洗衣物就上路。
新藏公路,北起葉城,南抵拉孜,全程平均海拔4500米,沿途需翻越5000米以上高山5座、冰山口16個、冰河44條,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艱苦公路,原為汽車兵進藏道路,自然條件惡劣。征服新藏線,是孫有志的心願之一。
一路上,孫有志保持白天騎行,晚上睡大通鋪的節奏。高原戈壁很少見到旅店,他必須每天計算城鎮的位置,再安排當天的進度。餓了,就隨便對付一些方便麪、饅頭鹹菜,一天的騎行下來,擠上五六十元一晚的土炕睡去,第二天再頂着大風出發。
長途騎行,對身心都是考驗,孫有志告訴新京報記者,十幾天來,孤獨常常讓自己備受煎熬,但每當到達一個新的地標,那種戰勝自我的成就感,又會瞬間沖淡所有壓力。孫有志覺得,這就是騎行最美妙之處。
這不是孫有志的第一次長途騎行,去年,他曾從成都出發,騎行3000公里,翻越21座大山,到達珠峯大本營。不同的是,這一次,孫有志第一次完全依靠單腿騎行,他計劃用一個月時間完成新藏線騎行,然後告訴自己“我能行”。
10月17日,孫有志獲得由阿里地區旅遊發展委員會頒發的《新藏騎行證書》,並被授予“新藏勇士”稱號。
阿里地區旅遊發展委員會授予孫有志“新藏勇士”稱號。
車禍失左腿 騎車為“自救”
回想起來,孫有志覺得,是騎行“救”了自己。
孫有志來自河南輝縣,2009年3月,剛剛進入山東一所醫學院臨牀醫學專業讀書的他,遭遇一場車禍。從病牀上醒來後的孫有志發現,自己永遠失去了左腿。
讀書、畢業,當一名醫生然後娶妻生子,這是孫有志對未來生活的規劃,但車禍改變了一切。他曾經很喜歡籃球,如今卻躺在牀上不能動彈。
那是孫有志生命中,最黑暗的一段時光,那一年,他20歲。病牀上的孫有志,情緒極度不穩定,覺得“活着沒有意思”,一度試圖拔掉身上的管子“一了百了”。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孫有志接受了現實,休學一年後回到校園,並且於2013年順利畢業。
打擊接踵而至。畢業那年,因為身體原因,孫有志的求職四處碰壁。那段時間,孫有志心情鬱悶,於是買了一張前往漠河的火車票,要到中國的最北端散散心。
這一次旅行,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孫有志忽然發現,儘管只有一條腿,自己仍然能夠像正常人一樣去征服遠方的風景。從此之後,他的人生豁然開朗。此後的一年間,孫有志遊歷黑龍江、新疆,徒步登上泰山,還去雲南支教。回到家鄉的孫有志像變了一個人,不再整天抱怨,而是重新燃起了鬥志,“別人能做的,我也能做”。
在雲南支教期間,孫有志認識了一名殘疾自行車運動員,在他的影響下,開始嘗試騎行。2013年9月份,孫有志用此前擺地攤掙的3000元錢,買了一輛山地自行車。之後他一直騎着這輛車,目前累計行程已達到24000公里。
時至今日,提及練習騎車的日子,孫有志還有些心有餘悸。看似簡單的起步、轉彎、前進,對於只有一條腿的孫有志來説都困難重重,假肢摩擦帶來的疼痛刻骨銘心。“我還年輕,不能就這麼被打敗了。”孫有志説,自己咬着牙練習半年,才能夠適應遠距離騎行。
征服自我 “騎行是一種信仰”
自覺“練車成功”的孫有志,迫不及待地想要證明自己。2014年2月25日,他在微博上發佈一條消息,招募從鄭州到海口的騎行同伴。一個名叫“小米”的鄭州網友響應。
2012年,孫有志在河南新鄉市中心醫院實習時,小米曾是他的病人,兩人互相留了聯繫方式,但並不熟絡。2月28日,孫有志從新鄉出發,並於3月1日抵達鄭州與小米會合。
此後的一個多月,兩人歷經日曬、雨淋、爆胎、丟車,穿越河南、湖北、湖南、廣東,行程2000多公里,抵達海口。這是孫有志第一次長途騎行,一路上,小米對他十分照顧,還主動把孫有志的行李放到自己車上。
兩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温。2014年11月,孫有志與小米組成家庭,一年多後,兩人的女兒出生。孫有志説,這是騎行帶給自己最大的驚喜。
2015年初,在親朋幫助下,孫有志在內蒙古呼倫貝爾開了一家客棧。一年後,他又與朋友合夥,在海口盤下一家客棧,成了一名“老闆”。
騎行時風掠過耳旁的感覺,讓孫有志一直難以割捨。2016年7月,通過網絡招募,孫有志拉起一支20餘人的隊伍,從成都出發,目的地是珠峯大本營。
那次騎行,孫有志回想起來,腦海中全是“逆風、爬坡”,還遇到了塌方,一些路段只能下車推行,並且要時刻保持小心,很多隊友中途退出。浩浩蕩蕩出發,最後只剩三個人仍在騎行。最後一天,從烏拉山下來後,距離終點還有50公里,全程上坡並且逆風。一行三人身上全部的食物,只有一罐紅牛,三人分着喝完,一鼓作氣,最終於8月6日下午,到達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瑪峯大本營。
一年後,孫有志又出發了。10月13日,在經過紅土達坂路段時,孫有志遇上了一段長達90公里的上坡路,一路逆風,海拔超過5000米,騎完這一段,他一連休整了四天。
昨日,在路上的孫有志告訴新京報記者,三年的騎行生活,已經改變了自己很多。孫有志説,自己一度以為騎行可以“向別人證明我能行”,而在歷經兩萬多公里的磨礪後,他才意識到眼前所做的一切,更是為了征服自我,“騎行是一種信仰,哪怕只有一條腿,也不輕易向命運低頭。”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王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