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管理機構,一座城市的“温暖底線”。今天是第八個全國救助管理和託養機構“開放日”,上海民政部門和各級救助管理機構,以“大愛尋親,温暖回家”為主題開展宣傳活動。為此,記者實地探訪了位於燈輝路上的閔行區救助管理站,聽聽那些走進救助站的區人大代表和街鎮工作者們的心聲。
時光回溯到兩個月前,操着一口外人極難聽懂的西南官話,57 歲的徐明啓(化名)在走失 42 年後終於尋回自己的親人。會議現場,一個個流浪人員幾經輾轉最終回家的故事打動了所有人。一位街鎮代表直言,“這裏的每一個故事都值得拍攝一部電視劇或電影”。
其實,在生活中,人們遇到流浪人員的機會並不多。但閔行區的轄區範圍內卻因為一些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部分區域的橋洞下容易聚集流浪乞討人員。為此,閔行區救助站與區公安、區城管大隊建立起一支“三合一”聯動小組,專門負責勸導、教育和護送街面流浪乞討人員。
“我們的社會救助工作越來越暖心了!”活動現場,當代表已經整整27年的閔行區人大代表錢天信感嘆道。自1993年,他當選閔行區第一屆人大代表以來,民生熱點始終是他最關心的。從一開始的“收容遣送”到如今的“收容救助”,名稱之變折射出城市管理理念變化,也透出這座城市的暖意滿滿。
在今年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為了讓流浪乞討人羣不成為疫情防控“盲點”,閔行區救助管理站一直堅守在一線,着力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務。入站後,工作人員會將來自重點地區的流浪乞討人員安排在站內設置的單人間隔離區內,與其他對象相對隔離,避免交叉感染。同時,每天定時為他們測量體温、更換口罩,問詢檢視其身體健康狀況並做好記錄,對其居住和活動區域進行消毒通風,保持場所良好衞生環境。
眼下,閔行區救助管理站正在向國家二級救助管理機構的目標衝刺。現場,來自街鎮的代表們紛紛為其建言獻策。有人提出,“救人需要救的是心”,而目前救助站的專業人才仍然十分緊缺,需要吸引更多專業人士的加入。此外,普通市民對於流浪人員被發現後的處置環節仍然並不清楚,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
作者:王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