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來自視覺中國
快遞也有“盲盒”?
日前有媒體報道,有市民反映自己網購偶爾會收不到快遞,因為都是些價格不高的小物件,所以沒去深究。一次不經意間,她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發現,有賣家出售“快遞盲盒”。價格從10元到30元不等,可隨機開出美妝、食品、服飾鞋帽等。賣家強調,開出什麼全憑運氣,但物超所值。
而在“快遞盲盒”來源上,賣家説法跟記者調查結果大相徑庭:賣家説,所售“快遞盲盒”是無人認領的棄件;記者買到很多“棄件”後發現,包裝上的買主信息都很清晰,且大多能聯繫上,只需一個電話就物歸原主了。這難免讓人懷疑,網售的“無主快遞盲盒”是不是某些快遞員、某些代收點惡意截留後賣錢?
退一步説,就算有些快遞真成了無主件,快遞員、快遞公司、代收點都無權處置,而應按郵遞業法規、民法原則處理。
按理説,找不到收件人的情況下,快遞件應該返還寄件人,投遞人沒有處置無主郵件的權利,否則屬於民事違法行為;若是代簽收,然後私自處分、據為已有,那更是涉嫌偷竊了。
網售“快遞盲盒”若連收件人個人信息一塊出售,就更叫人細思恐極,這等於説,收件人姓名、住址、電話號等被全裸了,哪裏僅僅是“損失些小物件”那麼簡單。
最叫人擔心的問題還是,售賣“快遞盲盒”會不會發展成為又一種黑產?某些快遞員、代收點截留隱匿小物件,是佔小便宜心理作祟,可如果這種佔小便宜的事屢屢得手,日久累積成大便宜,不少“丟失快件”的客户因價格不高而不深究,某些人的賊膽恐怕會越來越大。
對於不法現象,我們常説要打早打小。而售賣“快遞盲盒”這種事,就該早點打。這裏面,客户確實有必要提高維權意識,勿以損失小而棄之,勿以惡小而縱之——要知道,損失個把快件事小,但個人信息被拿到網上一起售賣,就有可能給自己埋下雷。
更重要的防控環節,還是在快遞公司。如果快遞公司能對每次客户查詢都能認真對待,查實惡意截留行為後能嚴肅處理,對某些行為不端的人自會形成更有力的震懾。
“快遞盲盒”既然已明目張膽地在網上售賣,實際上無異於一種自我舉報,加上有媒體採訪證實,行業主管部門、相關執法部門有必要介入調查。對於涉嫌盜竊、銷贓的人,還有必要依法嚴懲。
不僅如此,對疏於監管的快遞公司,也應按照《快遞暫行條例》的規定,該罰的罰、該吊銷經營許可證的,也不能手軟。只有嚴管嚴罰,才能維護客户利益,淨化快遞市場秩序。
□ 馬滌明(媒體人)
編輯:井彩霞 校對: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