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多數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備受寵愛,很多家長髮現,孩子在家裏的時候生龍活虎,但是隻要出了家門,或者是去了陌生的環境,就會顯得很膽怯、怕生,總是躲在父母的身後,不敢與人交流,也不懂得去主動打招呼,有時候就讓家長覺得很尷尬,即使進入到學校之後,會顯得很膽小,很難融入到集體當中,遇到問題也容易退縮。
缺乏自信心,就會讓孩子失去展現自己,鍛鍊自己的機會,也不利於孩子的人際交往,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多去了解孩子,找到孩子膽小的原因所在,並幫助孩子走出恐懼,變得自信開朗起來。孩子膽小、怯懦,有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天性使然,但不是最主要的,孩子的綜合人格,跟他出生的家庭環境有關係,但最終孩子擁有什麼樣的人格,是由其後天的成長環境以及父母的早期教育決定的,孩子之所以變得膽小,很多時候,是由於父母的不恰當教育,以及缺少温暖的家庭氛圍所導致。
一、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常嚇唬孩子。
有些父母在管教孩子無效時,就會用嚇唬的方式,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一些成年人,對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比如説蟑螂、耗子、電燈泡等等,怕的讓人感覺到不可思議,其實就是因為在嬰幼兒時期,內心留下的那種恐懼的傷害,即使成年之後,聽到或者看到相關的東西,恐懼都會不由自主的襲上心頭,很難去改變,甚至會伴隨一生。
為了不讓孩子出門,嚇唬孩子説外面壞人,專門抓小孩回去吃,導致孩子對家以外的環境充滿恐懼;
為了讓孩子吃飯,嚇唬孩子不吃飯就會被大灰狼抓走,甚至有愚昧的父母,用一些特殊職業來嚇唬孩子,比如説讓“大夫打針”,讓“警察抓走”,讓孩子對醫生、警察等職業產生誤解,導致孩子生病不敢去醫院,遇到危險也不敢求助警察。
為了讓孩子停止哭鬧,我兇狠的嚇唬孩子説“不要你了”,“把你送人”,孩子小時候最依賴的就是父母,被父母遺棄的這種恐懼,不亞於要命一般,是最讓孩子受傷的恐嚇方式。
嚇唬孩子的確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卻會在孩子的心裏留下深深的陰影,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對外界充滿了不確定感,從而變得膽怯懦弱。
2、管的太多、太嚴。
3、過度保護和溺愛。
有些父母總覺得,愛孩子就要為孩子做好一切,事無鉅細的照顧着孩子,什麼也不讓孩子做,怕磕着、怕摔着、怕受委屈,每天跟孩子説的最多的話就是“不行、不可以、不能、不讓”等禁止性的命令,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形成強烈的心理依賴,做事畏首畏尾,不敢嘗試與探索,總是希望父母能替自己把一切都做好,成長是一個不斷探索和體驗的過程,孩子只有親自去嘗試和實踐,才可以獲得成長的經驗,學會各種生長的技能,過度的保護,表面上看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變相溺愛,限制了孩子的成長,破壞了孩子的獨立性,當孩子需要自己面對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內心的自我認同感就會不斷的下降,遇到事情就只能退縮和逃避。
以上這三個方面就是造成孩子膽小的重要因素,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因素,這裏就不做過多的闡述,總之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不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未來發展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對於孩子的社會屬性養成很不利,父母要先去改變不恰當的教養方式,給孩子足夠的關愛,讓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二、改變孩子膽小的狀態,父母應該如何去做?
1、多給孩子創造交往的機會。
如果孩子在家比較活潑,只是出門表現的很膽小的話,那麼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出門,多與外界接觸,鼓勵孩子跟同齡的小朋友玩耍,在熟悉的環境裏,跟小朋友玩起來更容易消除恐懼心理,多與同齡人溝通,也可以幫助孩子打開心結,這樣做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變得勇敢自信起來。
2、無條件的接納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賦特長,也都有自己各自的成長節奏,父母不要總是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自己家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平和的心,允許孩子的不完美,去接納孩子,不因為孩子的缺點而嫌棄或取笑孩子,鼓勵孩子正視自己的缺點,發揮自己的優點,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支持,不斷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3、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改變孩子膽小的狀態,就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不可操之過急,不要強迫孩子去參與和分享,這樣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膽小,可以為孩子創造一些温馨的環境,比如説邀請小朋友到家裏來一起玩,或者帶孩子去兒童樂園等等,父母的陪伴和鼓勵,讓孩子逐漸變得勇敢起來,如果剛開始孩子表現的不夠自信和勇敢,父母千萬不要去斥責孩子,要多一些鼓勵和認同,讓孩子明白,父母永遠是他堅強的後盾,無論發生了什麼,爸爸媽媽的心都和你的心連在一起,這樣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降低恐懼和害怕的心理,當孩子內心有充足的安全感的時候,才會一步步地走向勇敢和獨立。
讓孩子變得自信勇敢,父母的引導非常重要,有些家長總説孩子膽小,這容易讓孩子錯誤評價自己,身為父母, 要為孩子做好勇敢的表率,也要多瞭解孩子膽怯的根源,陪伴孩子度過敏感和脆弱的階段,幫助孩子自信勇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