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特朗普核心選民面對面——走訪美國“聖經帶”
美國人常用“帶”稱呼一些具有突出共同特點的地理區域,比如“鐵鏽帶”“農業帶”“太陽帶”等,這些“帶”通常沒有嚴格的地理界定。
“聖經帶”,顧名思義,是美國基督教色彩較為濃厚的地帶。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核心選民羣體——福音派新教徒,就主要集中在“聖經帶”上。2016年大選中,白人福音派為特朗普入主白宮立下汗馬功勞,在2020年大選中,預期他們仍是重要的中堅力量。
去年底,記者一行駕車穿越“西聖經帶”上的得克薩斯、俄克拉何馬、堪薩斯三州和“東聖經帶”上的田納西、密西西比、亞拉巴馬和路易斯安那四州的部分城市、郊區和村鎮,採訪了包括福音派牧師在內的20多名普通美國人,深感要理解美國的過去和未來,“聖經帶”是一條“必經之路”。
6月20日,特朗普的支持者參加在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塔爾薩市舉行的競選集會。這是特朗普在美國新冠疫情暴發後首場競選集會。(法新社)
宗教對社會生活影響深遠
美國學者把從弗吉尼亞州南部、西弗吉尼亞州及密蘇里州南部,到得克薩斯州和佛羅里達州北部劃為“聖經帶”,並分為東西兩部分。“聖經帶”一詞最早出現於上世紀20年代美國作家、記者門肯筆下,指“特別重視聖經語言精確意義、宣講聖經的牧師對民眾具有影響力”的美國地區。
實際上,多數美國人有宗教信仰,但“聖經帶”專指以新教為主要宗教信仰,新教教堂數量、定期參與教會活動居民比例顯著超過其他地區的美國諸州。主要宗教團體包括南方浸信會、衞理公會等。蓋洛普2011年民調顯示,美國宗教色彩最強的十個州中,除排名第二的猶他州盛行摩門教,其他九州都位於“聖經帶”上。
在“聖經帶”上穿行,許多城鎮教堂林立,有些區域每條街上都有教堂,甚至一條街上好幾座教堂。不過,近些年很多教堂都面臨教眾老齡化、中青年“斷流”等困境,據受訪牧師介紹,近年已有一些小教堂因缺乏教眾而被迫關閉。
在“聖經帶”,教會履行的社會功能強大而全面,從生死婚嫁、扶貧濟困、心理健康、幼兒託管到志願服務、社交聚會、選舉時充當投票站等,幾乎無所不包,成為政府職能的有效延伸和補充。這裏也是美國社會和政治文化最保守、擁槍文化最為深厚的地區。
美國學者約瑟夫·洛克在《締造聖經帶》一書中説,福音派在美國南方的興盛,緣於現代性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衝擊,凸顯了後者的軟弱與脆弱。福音派運動具有較強的原教旨主義色彩,其宗教熱忱與珍視榮譽、崇尚自我剋制(如禁酒、貞潔等)的南方白人文化結合,融入和滲透到美國南方社會深處。
儘管美國社會總體趨勢是日益世俗化、多元化,但美國的主導性宗教仍然是新教,共和、民主兩黨理念均深受新教影響,這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仍將如此。一般認為,美國以新教立國,政教分離、權力制衡、有限政府、生而平等、自我剋制、公平對待他人等觀念以及時刻警覺並尋找外來威脅的危機意識等,與基督教教義有很深淵源。中美貿易戰中,美方攻擊中國時強調的“公平”“誠實”等詞彙,有着由來已久的新教倫理語境,因而易為美國公眾接受,中文翻譯很難傳達這些語彙後面的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
“美式自信”更加突出直白
儘管“聖經帶”上宗教氣息濃郁,但宗教與政治保守是不能簡單畫等號的。這裏保守派和共和黨選民佔多數,但存在宗教保守派和文化/社會保守派之別。
得州阿比林是西聖經帶“帶扣”之一,十所高校裏有三所是基督教大學,麥克默裏大學即其中之一。該校政治學教授保羅·法布里齊奧説,宗教保守派更關注個人(自己)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強調《聖經》文本,重視通過個人成功證明自己是上帝選民,他們反對墮胎、反對同性婚姻,理由是《聖經》對此有明確表述。文化/社會保守派和其他新教徒則更關注個人(自己)與他人、鄰里和社會的關係,心態相對於宗教保守派更加包容和開放。
福音派是宗教保守派的主要代表。和其他多數美國人相似,“聖經帶”上的新教徒,特別是福音派,相信美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認為世界其他地方的人都渴望移民美國,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好,值得也理應被外來移民效仿。這種美式“自信”在兩黨選民中均有表現,只不過在保守派和共和黨當中更加突出直白。這種心態與新教的“上帝選民”觀念、福音派“傳播耶穌基督的好消息”使命觀等有着直接關係。
保守派美國人由此進一步認為,外來移民不管原有文化背景如何,既然來到美國,就應融入美國“熔爐”。“像我們一樣”,採訪中,多位特朗普支持者不約而同使用了這一短語。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人口結構變遷加速,拉美裔人口迅速增加,很多地區只説西班牙語。美國保守派擔憂美國從熔爐變成馬賽克,主張外來移民必須説英語,反對雙語並行。語言和身份認同問題成為共和、民主兩黨重要分歧之一,也是所謂“文化戰爭”的一大因素。
受訪的保守派和共和黨選民普遍表示,他們歡迎合法移民,但反對非法移民,贊同特朗普打擊非法移民政策。
不過,多位受訪者在支持特朗普同時,對特朗普政府的民粹主義傾向持保留態度。他們表示,他們把基督教信仰放在第一位,把國家和民族主義放在第二位;對美國的前途不感到焦慮,因為身為基督徒,一切只需服從上帝安排。他們還説,不會擔憂白人將不再佔據美國人口多數的前景,種族結構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國繼續“朝着基督教文明的方向”前行。
需要指出的是,他們主張外來移民“應該像我們”,主要指語言和價值觀。一些受訪者特地指出,這不意味着要求外來移民放棄原有信仰或母國文化。或可這樣粗略概括美國宗教保守派、社會保守派和自由派理念的區別,同為新教徒,宗教保守派強調《聖經》,社會保守派強調“自由”,自由派強調博愛和平等。
折射兩黨政治進一步極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權運動後,美國“聖經帶”諸州多數成為支持共和黨的深紅州,個別仍是搖擺州;2016年大選中,除弗吉尼亞州外,全部支持特朗普。
不過,“聖經帶”政治分野的種族色彩異常突出,白人基督徒多數是共和黨,非裔基督徒多數支持民主黨。奴隸制經濟和種族隔離歷史的烙印在“聖經帶”清晰可見。宗教、種族、地方政治、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平等問題等深度交織,政治傾向更與種族背景而非宗教信仰相關。
“聖經帶”新教教堂的種族色彩非常突出。在阿肯色、密西西比和亞拉巴馬三州採訪的三位牧師都表示,當地白人和非裔通常去本族裔的教堂,很少在同一座教堂做禮拜。
密西西比州斯塔克維爾華人牧師孫嶄和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縣白人助理牧師阿特·朗都屬福音派。他們認為,不同種族的人更願意待在自己人際交往的“舒適區”,是一種“主動隔離”。朗牧師説,在“聖經帶”,白人和非裔美國人之間的分離仍然嚴重,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分離是合理的。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縣一位非裔縣政府職員則對主動或自願隔離這類説法表現出明顯的不以為然,認為特朗普時代種族主義回潮,種族歧視增加。
就價值觀而言,不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白人或非裔受訪者,保守派或自由派,福音派或其他新教徒,大都強調努力工作的重要性,所述價值觀都包括珍視家庭、信仰上帝、守誠等。相應地,“聖經帶”上的美國民眾對美國夢定義大體相似,即努力工作、擁有住房、家庭和睦、有愛心、受尊重。
儘管價值觀、美國夢大體相似,但受訪的兩黨選民在醫保、控槍、移民、貧富差距、種族平等、氣候變化、美國中東政策等熱點問題上,卻展現了截然不同的立場,折射出兩黨政治進一步極化的態勢。
多位受訪者認為,特朗普上台後,美國政治和社會分裂加劇。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縣政府職員、中年非裔女性普賴爾説,特朗普上台後一直向右轉,當前是她經歷的美國最極化、分裂最劇烈的時期,“人們不按照是非對錯投票,而是按照黨派投票”。
白人女性馬斯廷則表示,她現在是獨立選民,因為不管哪個黨,她都無法接受其激進部分。她説,非常激進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都讓人感到可怕。他們彼此攻擊、爭鬥,“太情緒化了”。
採訪中,以下兩種“極化”現象最突出:一是圍繞特朗普本人,共和黨和民主黨選民看法各趨一極。和2016年相比,共和黨選民更加力挺特朗普,而民主黨選民更加憎惡特朗普,這種情緒對立甚至經常超過政策議題的分歧。二是兩黨選民對對方黨派的反感和成見加深。共和黨選民認為民主黨向左走得太遠,要推行社會主義,指責民主黨人“只想不勞而獲”,“自己不工作,卻指望政府照顧”。民主黨選民則認為共和黨之所以支持特朗普,是因為“特朗普和他們一樣,實際上是種族主義者”,超富人羣不願財富再分配,想獨享一切。
訪談中,得克薩斯州的法布里齊奧和亞拉巴馬州的馬斯廷還各自提到,美國政治和社會分裂不斷“升級”,一些美國人甚至開始擔憂和談論未來發生新“內戰”的可能。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