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3日電(記者何奕萍 劉鍇)埃塞俄比亞、埃及、蘇丹定於3日在非盟斡旋下啓動新一輪“復興大壩”問題三方談判。
分析人士指出,由“復興大壩”引發的上述三國矛盾由來已久,位於尼羅河下游的埃及、蘇丹擔心埃塞在上游修建“復興大壩”會影響本國用水安全。在國際社會推動下,目前三國有意願通過對話解決矛盾,但如何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達成共識考驗各方智慧。
這是5月4日在埃及首都開羅拍攝的尼羅河。(新華社記者鄔惠我攝)
一波三折
埃塞政府2011年為“復興大壩”奠基,引發尼羅河下游國家擔憂。埃及嚴重依賴尼羅河水源,擔心埃塞修建“復興大壩”將影響本國每年555億立方米的尼羅河水使用份額以及阿斯旺大壩的發電能力。蘇丹立場相對緩和,儘管也擔憂“復興大壩”蓄水將導致本國用水量減少,但蘇丹需要埃塞供電以緩解自身電力匱乏,同時大壩調節水流量也有利於減少蘇丹的旱澇災害。
三方曾於2015年通過談判達成原則宣言,保證相互尊重他國在水資源上的利益,特別是任何國家所擁有的尼羅河水份額都不應受到影響。三方同意在此基礎上繼續就其他細節進行談判,以達成關於大壩問題的全面協議。
2019年,埃及宣佈三方談判陷入僵局,並要求國際社會介入調停。美國於2019年11月開始主持三方會談,計劃於2020年2月達成協議,但埃塞在最後階段退出談判。今年6月9日,三方重啓談判,但未達成協議。
非盟介入
6月底,非盟正式介入“復興大壩”三方談判。根據非盟的一份公報,三方談判中90%以上的問題已經解決。但埃及和蘇丹的立場是,在就大壩蓄水和運營達成全面、公平、有約束力的協議前,拒絕埃塞採取的任何單方面行動。
7月初,談判在非盟主持下重啓。十餘天的談判未能達成協議,三方各向非盟輪值主席國南非提交一份報告,供非盟隨後召開的部分非洲國家首腦會議討論。首腦會議的結果是各方將繼續談判。
由非盟主持的三方談判得到國際社會認可。6月29日,應埃及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就“復興大壩”問題進行辯論。雖然安理會未能就這一問題發表決議,但辯論中各成員國對“復興大壩”的態度趨於一致,支持非盟主持的三方談判,希望三國繼續通過建設性對話和合作解決問題。
此次談判開始前,各方也釋放了有意通過對話解決問題的積極信號。埃及總統塞西7月28日在講話中説:“我們正在為大壩蓄水和運營進行談判。”埃塞駐俄羅斯大使阿萊馬耶胡·特格努也於當天表示,在非盟斡旋下,所有涉及“復興大壩”的問題都會很快解決。
難點猶存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相關國家和國際社會的積極表態為解決“復興大壩”矛盾帶來了曙光,但短時間內解決這一問題仍有較大難度。在埃塞,“復興大壩”已不僅是一個水利工程項目,更是民族自豪感的象徵;在埃及,由於當地水資源嚴重匱乏,民眾對“復興大壩”建設可能帶來的用水安全隱患始終心存擔憂。
今年5月,埃塞宣佈大壩將於7月進行第一階段蓄水。7月22日,埃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單方面宣佈“在沒有傷害其他人的情況下”完成了大壩第一階段蓄水,水量達到49億立方米。這引發了埃及與蘇丹方面的批評。埃塞政府隨後解釋説,第一階段蓄水完成得益於雨季大量降水的自然累積,並不是關閉大壩閘門的人為蓄水所致。
分析人士指出,在當前的三方談判中,大壩投入使用後第一階段如何蓄水、如何持續運營以及如果經歷多年乾旱如何再次蓄水是技術方面的重點;在法律方面,焦點問題是新協議約束性如何、如何解決爭端、新協議與此前尼羅河流域國家簽署的用水協議之間是什麼關係。
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楚楚表示,“復興大壩”已近完工,目前埃及將把談判重心放在大壩後續的蓄水問題上。三方是否能就此做出有誠意的妥協並達成共識,是影響最終談判結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