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血液已發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用於治療患者,感謝您挽救生命!”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羣工處副處長吳衞青收到的這條消息提示她,自己於2月7日捐贈的2個治療量的血小板已“再次上崗”,她格外滿足。
吳衞青今年54歲,在無償獻血這條道路上,整整堅持了19年,累計獻血14次。而她的這份堅持與想法,恰是無數無償獻血志願者中的一個縮影。
獻出一份熱血,打開一道生門。
今天正值第17個世界獻血者日。倡導無償獻血,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金句在網上流傳:獻血這件事,請不要“摒牢”,因為“如果都摒牢不獻血,那麼,病人就摒不牢了!”獻血這件事,不要想太多,只需牢牢記住一點“反正捐出去的血,一定是救人命的!”話語雖直白,情感卻真摯,希望更多人走進無償獻血者的隊伍,定期獻血,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
20年間獻血量增長近八成,54歲“隊媽”退休前渴望再獻一次血
雖然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但到目前為止,人們依然無法制造血液,救命、幫助病人恢復健康的血液只能來自於健康人羣的自願捐獻。
據上海市血液中心統計,去年上海共有36.05萬人次參加無償獻血,共募集51.18萬人份血液,較之1999年的28.7萬人份增長了78.7%。疫情以來,自1月23日至5月31日,約8萬人次愛心市民爭當“熱血蒙面俠”,擼袖抗疫。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提及吳衞青,許多人都會莞爾一笑,“這不是咱們隊媽嘛!”此次疫情,吳衞青與市一醫院的白衣戰士們同赴雷神山戰“疫”,負責後勤保障工作。
早在馳援調令到來之前,吳衞青就以“熱血”抗疫。
“很多人覺得獻血傷‘元氣’,不敢獻。我學過運動醫學,一個人一次獻血200至400毫升,其實只佔總血量的5至10%。”她説,血液的新陳代謝活動十分旺盛,獻血後體內儲存的血液會立即進入體內循環,並不會減少體內循環血容量。迄今,她已累計獻血14次,獻全血2600毫升,成分血7個治療量,足跡遍佈上海六個獻血點。
既不會影響自身健康,又能救助他人,在吳衞青看來,這是再簡單不過的為生命加油的方式。
耳濡目染下,家人也紛紛成為無償獻血的志願者。吳衞青的愛人金為民退休前是市一醫院的一名臨牀醫生,儘管因身體原因無法獻血,但他多次走進居委街道參與無償獻血宣傳招募志願服務。女兒也在不久前也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無償獻血。
“我馬上就要退休了,我就想着能在滿55週歲前,再獻一次血。”這是吳衞青的願望,質樸、簡單、動人。
除捐贈全血、成分血外,還有更多人正成為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者。24歲的葛雨桐是上海市血液中心的“老朋友”,無償獻全血累計1600毫升、血小板累計91個治療量。
在2017年與2018年的生日前夕,他做了兩個重要決定: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簽訂人體器官捐獻協議。“有意義的事,就要堅持,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會一直堅持到不能獻為止。”小夥子話語鏗鏘,説得十分堅定。
獻血宣傳轉戰直播平台,網友“雲遊”獻血現場
對於這羣志願者的無償付出,社會記得他們的善良。
上海市血液中心主任陸韜宏告訴記者,上海已於今年1月31日起,全面開展無償獻血者及其家庭成員(配偶、子女、父母、公婆、岳父母)臨牀用血費用直接減免工作,形成“醫療機構直接減免為主、網上申請減免為輔、血液管理機構減免託底”的臨牀用血費用減免服務新模式,切實向獻血者提供優質服務。
受疫情影響,今年上海市血液中心也將獻血宣傳轉戰至直播平台,通過多場網絡直播形式的宣傳活動,帶領網友們“雲遊”獻血現場。
記者瞭解到,今天,上海市血液中心的送血車將駛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走進輸血科、急診科、血液科等科室,讓大眾更為直觀地瞭解安全血液如何拯救患者生命。在虹橋藝術中心獻血點,主辦方將與獻血志願者展開活動,並向屏幕另一端的觀眾呼籲“記得預約獻血哦!”
今晚八點,上海代表性建築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也將亮起“生命紅”,“紅色燈光”喻意“用紅色血液,點亮生命光芒”,包括環球港、中華藝術宮、吳淞口國際郵輪碼頭在內的多個地標性建築也將同時亮燈。
全國電子《無償獻血證》也於今日正式上線運行。上海作為全國5家電子獻血證試點省市之一,於去年10月已依託隨申辦市民雲App和“一網通辦”網站上線。除了基本的獻血記錄查詢以外,還包含獻血者從血液捐獻、儲存到臨牀使用的全過程模擬路徑。
在今天這個世界獻血者日,全城將亮起“生命紅”,向獻血者致敬,也向敬畏生命的每一個人致敬!
作者:李晨琰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