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各地電梯傷人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5月23日北京一商場內,10歲小女孩掉入電梯擋板;5月29日,重慶某超市裏,電梯維修工跌入扶梯內。除了“電梯悲劇”外,欄杆卡脖,窖井吃人等事件也時有發生,“隱形殺手”就在身邊,公共安全問題需要直面。 今天,我們決定給大家講述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都釀成了事故。它們不是新聞,是舊聞,但希望能喚起記憶,也喚起有關部門對公共安全的重視。同時,我們介紹一個新名詞,叫做“致命墨菲定律”,它告訴我們,在公共安全領域,容不得半點僥倖,技術風險一定會從可能性危險變成事實性危險。
潘小梅:被搓捻的人生
2014年11月6日18時57分,北京地鐵5號線惠新西街南口站,在一如既往的擁擠和煩躁中,突然傳來了陣陣厲聲尖叫,擠在最前面的乘客,甚至能聽見列車被卡住而發出的恐怖又蹊蹺的哐哐聲。
人羣本能潰退,車站人員狂奔而來。沒過多久,列車停了下來。所有人才意識到,有人掉了下去。
不是自殺,死於非命。
1分鐘前,潘小梅在洶湧人羣裹挾下,被卡在屏蔽門和列車門之間,隨後掉進地鐵軌道,搓捻而亡。我們沒法知道被搓捻是怎樣的感覺,骨頭碎裂是什麼聲音,肌肉變形有多痛,窒息時她最後想到了誰,但我們知道結果:當天夜裏,中日友好醫院宣佈潘小梅死亡。
奪命屏蔽門
出生在河北農村,為了讓兒子過上更好的生活,潘小梅隻身一人在北京打工——在公主墳的手機賣場裏,她是最勤奮的銷售員。但每天6點20分,她一定要急忙坐地鐵趕回羣租在天通苑的家,她還有第二份工要打,在家附近的天橋擺攤。
在北京這座城,潘小梅沒有任何特殊之處,有太多這樣奮鬥在底層的人。當他們出現在公眾視野裏的時候,十之八九是因為不幸的遭遇。
北京地鐵,每天迎來送往近1000萬名乘客,但大多數人不知道,地鐵屏蔽門雖然又叫安全門,但安全門背後藏着一個“間隙殺手”。根據國標《地鐵設計規範》之規定,列車與安全門之間的間隙大多在200至300毫米之間。乘客一旦卡入這個間隙,站務人員又未及時發現,這個間隙就會變成“殺手”。
為了防止間隙夾人,地鐵的安全門系統一般都有防夾措施。但這個措施的失效,已經不是第一次。上海世博會期間,一位女乘客在二號線中山公園站進入車廂時,手腕被夾,而後被列車拖帶撞擊站台護欄致死。一份學術論文也指出:“上海地鐵一、二號線自開通以來,已發生多起屏蔽門與列車門間隙夾人事故,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產生惡劣社會影響。”
然而,時至今日,北京地鐵搓捻潘小梅一事,也無最終説法。似乎只能得知,他們賠了一大筆錢,家屬簽了“保密協議”。地鐵,還是那個永遠忙碌的地鐵。
向柳娟:託舉我兒,我入地獄
2015年7月26日上午10點,向柳娟和丈夫張偉像往常一樣,履行對兒子的承諾,每週日帶孩子去商場逛逛。
荊州安良百貨的6樓,有一個親子樂園,這一家三口常去。你在逛商場時,經常能看到在一些遊樂設施旁邊,父親低頭玩着手機,母親盯着孩子玩耍。對,他們也是這樣的三口之家。
由於兒子特喜歡坐電梯,在6樓玩了一陣後,向柳娟牽着兒子的手,從6樓乘扶梯去7樓,然後打算再從7樓下來。這樣一上一下,可以坐兩次。好開心。張偉則站在6樓等待,他眼裏,是妻子的背影。誰也沒想到,這個背影,竟是最後一面。
在向柳娟牽着兒子快登上7樓的電梯蓋板時,蓋板突然翻轉,她猝不及防失去平衡,一點一點被捲入扶梯內。在掉下去的一瞬間,向柳娟將兒子雙手託舉出來,7樓電梯口正好有一名工作人員,將孩子接了過去。
只用了8秒,向柳娟就消失在監控視頻中
只過了8秒,向柳娟就消失了蹤影。而這一切,盡收站在6樓的張偉的眼裏。他當時徹底懵了,“我眼睜睜看着她掉了下去”,這句自責永久地刻在了他心底。事發後,荊州市安監、公安、消防等部門對向柳娟進行了施救。約4個小時後,向柳娟被救出,但她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徵。
之後公佈調查結果顯示,這起電梯致人死亡事件,屬於安全生產責任事故。扶梯製造商存在蓋板結構設計不合理、3塊蓋板尺寸與圖紙不符、產品零部件質量把關不嚴等重大問題。而安良商場工作人員,在發現蓋板有鬆動翹起現象後,未採取停梯措施,最終釀成慘劇。
根據質檢總局今年發佈的數據,2015年全國共發生電梯事故58起,死亡46人。相比其他交通工具,這個死亡率並不高。但電梯致死案,本是可以避免的。有調查顯示,在諸多導致電梯安全隱患的因素中,製造質量佔16%,安裝佔24%,而保養和使用問題高達60%。因此電梯的維修保養是個大問題,只要維修和保養到位,事故會越來越少。
《今日話題》欄目的夥伴騰訊新聞《事實説報告》先期在騰訊新聞客户端上進行了一項有關“公共安全”的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廣大網友對電梯、扶梯的安全性非常擔憂,僅次於窨井蓋。
數據來源:騰訊《事實説報告》
上海踩踏:外灘好美,而他們再也去不了
上海空蟬餐廳,點評網站顯示,人均消費2527元。它坐落在夜景璀璨的外灘。2014年的最後一天,晚上11點,黃浦區政府多位領導在參加完上海廣播電視台舉辦的新年倒計時活動後,來到這家餐廳就餐。
觥籌交錯,推杯換盞。大約35分鐘後,欣欣然的狀態被打破。就餐人員接到一個電話,臉色突變,匆匆離開。
此時,外灘的陳毅廣場,被無助、混亂、尖叫、絕望的氣氛籠罩。這裏發生了踩踏事故。雖然警方對陳毅廣場觀景台採取了限流措施,但抵抗不住洶湧人潮,防線很快被衝開,不斷有人暈倒倒地,但沸騰的人羣毫無察覺,南側台階上的兩股人流持續對沖,越貼越緊。5分鐘後,台階上力量佔優的人羣,突然加速傾瀉下來,將最下方的人成片壓倒,接着後面的人層層疊疊地倒在前面的人身上。
當晚的外灘璀璨奪目,誰也不知踩踏慘劇即將發生
踩踏一旦發生,局面就控制不住。人羣越驚慌,傷亡越嚴重。除了窒息而死,遇難者甚至可能被直接踩死,女士的高跟鞋,可以直接踏刺進倒地者的胸腔、腹腔。遇難者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本想在外灘見證一場絢麗奪目的燈光秀,但有36人,沒能等到2015年1月1日零點新年鐘聲的敲響。
兩個月後,上海市公佈12·31外灘擁擠踩踏事件調查報告,認定這是一起對羣眾性活動預防準備不足、現場管理不力、應對處置不當而引發的擁擠踩踏並造成重大傷亡和嚴重後果的公共安全責任事件。
請注意用詞,不是“事故”,而是“事件”。
國際上的前沿觀點認為,對於大型活動,事先要對可能會出現的極端狀況有一個判斷,比如十萬人的活動,如果發生了擠踏事件,會造成多少人的死亡?怎麼做預防工作?這就需要模擬現場情景。而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更應當做好重大活的“情景構建”。
公共安全裏的“致命墨菲定律”
什麼叫公共安全?準確地説,它是指公共產品質量安全或者説公共服務安全。但大眾不需要對定義執着,他們只知道隨時會翻的窨井蓋、蜘蛛網式拉電線、搖搖欲墜的懸掛廣告牌、會夾人的屏蔽門、中國式盲道、卡死孕婦的城市護欄、設計不合理的台階等等等等,不會給他們帶來公共安全。
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愛德華·墨菲,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定律,叫做“墨菲定律”。它本來闡述了一種心理學效應,簡而言之:1、越怕出事,越會出事;2、凡是可能會出錯的,一定會出錯。
其實,這一定律更適合用在公共安全領域。即:在公共安全領域,容不得半點僥倖,如果一個公共產品或服務,在設計之初,就存在風險,那麼這個技術風險,一定會從可能性危險變成事實性危險。
公共安全當然不可能萬無一失,但從總體來看,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想辦法降低由公共安全不達標而造成的損害總量。國家會公佈每年有多少人意外死亡,但不會公佈這些意外死亡的人羣裏,有多少死於公共安全之殤。在騰訊新聞客户端上專門進行的調查顯示,有56.7%的網友,曾經受到過公共設施的傷害。
數據來源:騰訊新聞《事實説報告》
要想讓城市公共安全達標,除了基礎設施建設要合格外,在管理方面,不能在組織、體系、文化上有結構性缺陷。這裏有三大通用法則:1、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商,要有充分的預案和應急措施;2、維護、保養的價值等同於設計和製造;3、全社會要把公共安全置於比個人安危更重要的高度。
從這一點來看,我國公共安全狀況的改善還有很大空間。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有超過40%的網友,在發現公共安全存在隱患時,“乾着急,不知道找哪個部門解決。”
數據來源:騰訊新聞《事實説報告》
點擊查看《事實説報告》騰訊問卷調查完整結果
今天我們重新講述的三個悲慘的故事,充分暴露出公共安全的系統脆弱性。如果“致命墨菲定律”在公共安全領域頻繁被證實,勢必打破所謂的“小確幸”。
主策劃/撰稿:張德筆
專題編輯:李敏
設計:林喆(實習)
數據合作:騰訊新聞《事實説報告》
調查策劃:陳雅娟,薄丹丹(實習)
調查支持平台:騰訊問卷
出品:騰訊新聞《今日話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