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市2100餘萬常住人口,卻僅有2萬多名垃圾分類指導員。如何彌補垃圾分類指導員的不足呢?近日記者進行了走訪。
調查:
2萬多名指導員不夠用
8月31日,市垃圾分類檢查組來到南海家園五里和南海家園二里小區進行檢查。檢查組發現,多處垃圾分類桶站只有一名垃圾分類指導員值守。
時隔三天,記者進行了回訪。在30號樓下的垃圾分類桶站,由於沒有設置可回收垃圾桶,居民將屬於可回收物的快遞泡沫箱直接扔在了桶站旁的地面上;而廚餘垃圾桶緊閉的桶蓋上、其他垃圾桶前的地面上,還胡亂丟棄着成袋的垃圾。
按照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要求,街道辦事處和鄉鎮人民政府要在居住區設立“生活垃圾減量分類指導員”,垃圾分類指導員除了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知識,還要指導居民正確開展生活垃圾分類。
來自市城市管理委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作為常住人口達2100餘萬人的北京城來説,僅有2萬多名垃圾分類指導員。由於人手不夠,只能一部分在桶站旁固定值守,大部分則進行流動值守、巡迴值守。
經驗:
“熟人”客串指導員
8月26日,位於東城區沙子口路的富萊茵花園小區因存在生活垃圾混投混扔違法行為被曝光。之後,富萊茵社區黨組織立刻向小區全體黨員發出“我是黨員我帶頭、垃圾分類倡議書”,號召黨員們爭當垃圾分類監督者。僅短短一天時間,富萊茵花園小區的黨員、樓門組長、居民志願者和青年社會工作者就組成了“垃圾分類黨員先鋒隊”“垃圾分類1+1共建小分隊”“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共三支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隊伍。
其中,由50餘名黨員組成的“垃圾分類黨員先鋒隊”,兩人一組,每組值守2個小時,全天無縫銜接負責盯桶。由16名居民志願者、樓門組長組成的“垃圾分類1+1共建小分隊”,負責每天在小區巡查,發現問題,隨時反饋。“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的3名共青團員除了盯桶外,還要帶動小區的青年團員回到社區報到,補充到垃圾分類盯桶的隊伍中。
“垃圾分類,您知道怎麼分嗎?”看到有居民來到自己值守的桶站扔垃圾,多素芩趕緊詢問,“您打開袋,我看看您分對了沒有。”
往居民的垃圾袋裏一看,多素芩發現了問題:“您這裏頭有廚餘垃圾,得單獨分出來。”
邊説,她開始動手指導居民分類:“我幫您分一次,您看看。您得有分類的意識,這垃圾在家就得分好。”
自打三支隊伍在富萊茵花園小區上崗,“熟人效應”起了作用。富萊茵社區服務站站長郝俊麗發現,有了“熟人”盯桶,整改一週後,小區的廚餘垃圾分出量直接翻了一倍。
提醒:
避免“打卡式”盯桶
在東城區永外街道永鐵苑小區居住了20多年的張朝玲,如今有了個新的身份——垃圾分類指導員。每天,張朝玲都要在小區的垃圾桶旁巡查6個小時,指導垃圾分類。“小區八成以上的居民都認識我。因為熟悉,我的話,很多居民都肯聽。只要提醒一次,很多居民第二天就能把垃圾分類後拎下樓。”
截至8月31日,本市通過志願北京信息平台發佈垃圾分類“桶前值守”項目8584個,招募志願者18.4萬人。
張朝玲提醒廣大編外分類指導員:“光有熱情還不夠,分類垃圾桶不光要有人守,還要守得好,守出效果。”垃圾分類指導員上崗前,必須要先經過培訓,掌握必要的垃圾分類專業知識和勸導技巧。“垃圾分類指導員不能光站在桶邊當擺設,避免‘打卡式’盯桶,還要通過引導、鼓勵、勸説,最終讓居民養成自己分類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