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國最清貧的寺廟,禁止香客捐錢,堅持25年行腳種無量田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綜合

  中國佛教歷史文化悠久,誦經拜佛祈福對於中國老百姓有着重要的意義,而寺廟的存在滿足了人們的這一心理需求,每到初一、十五、菩薩誕辰等特殊節日,寺廟裏經常人滿為患。相比過去寺廟依靠外出化緣和施主施捨為主,現如今的寺廟卻廣受詬病,主要原因就是會強制性要求遊客捐香火錢,一根香動輒買到888元,早已經遠離人們祈福拜佛的初衷。

  不過也有些寺廟絕對是商業侵襲中的一股清流,依舊堅持寺廟本色,這座寺廟就是遼寧大悲寺,坐落在秀山之中,山水相依,環境清幽,深山藏古寺,在此修行再合適不過了。相比於某些知名寺院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灰磚素瓦的面貌透露出這個寺廟的質樸之心,佛香四溢的清幽香氣似乎更能夠淨化人的心靈,,遠離城市的喧囂,一身投入這座古寺之中,這才是拜佛祈福最本真的樣子。

  寺廟專注修行,遠離商業化的侵襲,免費結緣的宗旨一直未曾發生改變,收門票更是不可能,甚至連功德箱都沒有,明文寫着“禁止放錢”四個大字,遊客想添香火錢都無處可放。對於僧人還有一套對外交往準則,一律不許與香客、居士閒聊,當然探討佛法除外。對於誠心誠意想要來禮佛的人,不收取任何費用,僧人會全程引你入門。

  很多人不禁會疑惑,大悲寺不收取香火錢,也沒有進行商業開發,生活何以為繼?簡單樸素是大悲寺僧人遵循的生活準則,日常生活全靠自給自足,院子裏開闢一塊菜地足以維持日常所食,一天只在中午吃一頓飯,過午不再飲食。

  最讓人敬佩的是,僧人們每年還會奔赴各地為眾生種下了無量無邊的福田,600公里,十五天,沒有資金盤纏,全靠化緣來解決衣食問題,並且一路上只乞討七户人家。吃飯如此簡單,住宿更是以天為鋪,以草為被,樹下、橋洞都能湊合,風餐露宿,常人絕對難以想象,足跡遍佈遼寧省大部、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北等地,而且這一習慣保持了25年從未改變,聽起來都讓人無比動容,為我們樹立了出家人修行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