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東北邊防軍始末

組建東北邊防軍始末
組建東北邊防軍始末
遼寧省丹東市的鴨綠江邊,有一處中外知名的斷橋,當年的彈痕,至今仍清晰可見。站在斷橋旁,彷彿仍能聽到當年衝鋒的號角、炮火的轟鳴。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英勇壯舉,彷彿又浮現在眼前。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簽署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着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隨後,東北邊防軍,這個僅僅存在了兩個多月的建制,以“志願軍”的名義,開赴朝鮮戰場。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前身部隊,東北邊防軍的組建是抗美援朝戰爭史上不可磨滅的重要一筆。
未雨綢繆
保衞東北邊防、組建東北邊防軍,是在動盪不安、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中共中央未雨綢繆、深謀遠慮的重要戰略舉措。東北邊防軍自組建之日起,幾經集結、加強、再部署,既鞏固了國防,爭取到戰略上的主動權,也為邊防軍部隊出動作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後續支援力量。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防部署中,東北地區處於戰略大後方,由東北軍區領導和指揮其所屬的人民武裝力量。東北地區解放最早,地理位置上背倚蘇聯、毗鄰朝鮮。新中國成立後,中蘇、中朝友好關係確立,局勢相對穩定,工作重點也全部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隨着朝鮮戰爭爆發,中國周邊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美國軍隊入侵朝鮮之後,帶來了一系列影響全局的複雜問題。國際形勢發生變化,東北地區從戰略後方變成國防前哨,中國不得不採取緊急措施,調整國防部署,增強東北地區的國防力量,以鞏固國防,預防突發事件,做好在必要時援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準備。
1950年7月7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召開保衞國防問題第一次會議。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毛澤東關於成立東北邊防軍的決定,討論保衞東北邊防問題,提出並同與會者初步商議了邊防軍所轄與部署、指揮機構設立與領導人選配置、政治動員與後勤保障、車運計劃與兵員補充等問題。10日,周恩來副主席又主持召開第二次會議,最後商定組織東北邊防軍的各項問題。根據兩次會議精神,13日正式形成軍委《關於保衞東北邊防的決定》。《決定》確定立即抽調第13兵團(兵團部、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四野戰軍炮兵司令部(炮兵司令部、第1炮兵師、第2炮兵師、第8炮兵師、高射炮兵4個團)、騎兵1個團、工兵第6團、汽車兵3個團,編制人數達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決定》確定編入東北邊防軍的各部隊從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南地區等原駐地開展車運工作,於8月5日前全部集結到達指定地區;《決定》確定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聚奎為後勤司令員,萬毅負責指揮邊防軍特種兵部隊,段蘇權為司令員組成東北空軍司令部。
組建之前,各部隊分散在各地擔負着整訓、生產和剿匪作戰等任務。由於國內各鐵路幹線受損嚴重,尚未恢復,大範圍車運調防任務很重。在邊集中、邊動員、邊車運的狀況下,20余天內,東北邊防軍在遼寧安東(今丹東)、鐵嶺、遼陽,吉林通化等地完成集結。8月中旬以後,朝鮮形勢已不容樂觀,戰爭雙方在朝鮮東南隅的洛東江一線形成僵持局面,朝鮮戰爭長期化的趨勢十分明顯。中央軍委根據朝鮮戰場局勢,預判發展趨勢,再一次加強東北邊防部署,開始增調部隊加強邊防軍的力量,並部署邊防軍的二線、三線部隊。
9月6日,中央軍委決定調中南軍區第50軍北上編入東北邊防軍序列,開赴吉林西豐、遼源、海龍、磐石地區,轉入戰略臨戰準備。9月20日,中央軍委下達第9兵團北上命令,決定從10月1日起,按第27軍、第20軍、兵團部、第26軍順序,依次北上,進入津浦鐵路山東段的泰安、兗州、曲阜、滕縣等地區集結,轉入整訓。第19兵團所屬3個軍,調至隴海鐵路沿線地區集結,兵團部位於西安,所轄第63軍位於三原地區,第64軍位於寶雞地區,第65軍位於寧夏境內。二線、三線部隊的部署,計劃在第13兵團等第一批出國作戰部隊出動後,即以第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由山東北上,進入位於東北的邊防軍原駐地,隨時準備入朝作戰;同時以第19兵團東進,進入山東駐地整訓,作為三線部隊。
一切為了戰時
充分的準備是爭取勝利的先決條件。1950年8月26日,周恩來副主席在檢查和討論東北邊防軍準備工作會議上指出:“加緊和加強準備工作。一切都要準備好,不要成為‘臨急應戰’,而要有充分準備,出手就勝。”
東北邊防軍集結後,召開了“瀋陽軍事會議”。會議明確了東北邊防軍的未來作戰任務:準備赴朝鮮作戰,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的侵略;部隊出國作戰時將使用“志願軍”的名稱。“各個部門與各個部分都應迅速地、仔細地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充分的政治動員、積極的軍事準備、強有力的後勤保障和具體的物資準備等,各項準備均應專人負責,嚴格檢查,防止落空,限期完成。
為統一東北邊防軍部隊的領導,調整指揮關係、保證整訓工作正常進行,中央軍委8月26日決定,東北邊防軍部隊,包括第42軍和特種兵部隊,以第13兵團為統一訓練機構,特種兵司令部輔助。直至東北邊防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東北邊防軍都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東北軍區負主責,第四野戰軍予以協助,第13兵團分管軍事整訓,東北軍區負責後勤保障。任命鄧華為第13兵團司令員,賴傳珠為政治委員(因賴傳珠身體有病,9月25日,中央軍委批准其離職休養一個時期,蕭華兼任第13兵團政治委員),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這些決定一方面充分考慮到作戰要求,以作戰經驗豐富、指揮才能出眾的骨幹力量充實領導集體,同時考慮到部隊情況,保留政治部和組織部機構,組成了一個彙集精兵強將的北上兵團指揮機構。
東北邊防軍從實際出發,把編制和裝備調整工作與軍事訓練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步進行。精簡機關人員和司令部直屬分隊,以充實作戰部隊;加強師以下部隊的特種兵分隊;部隊連以上單位,配備朝鮮語聯絡員;加強偵察分隊建設等。中央軍委增調工兵第4團北上,歸第13兵團指揮。補充兵員以軍內調整為主,東北軍區作補充,並從各大軍區抽調10萬老兵作為補充兵員。將第169師、第171師劃歸第13兵團指揮,擔負戰勤任務。同時,補充步槍2000支、輕機槍540挺、重機槍76挺、60毫米炮179門、各種迫擊炮138門、92毫米步兵炮68門、火箭炮48門、火箭筒80具、反坦克地雷2000枚、燃燒瓶2000個。並加緊武器裝備的維修工作,增加彈藥補充和儲備,補充裝具缺額等。
通過召開官兵大會、小組和班排討論、牆報和板報宣傳、到敵機轟炸現場參觀等方式,部隊對“該不該打”“願不願打”“能不能打”等問題,進行自上而下的討論和教育,保證了政治動員和教育富有針對性和強大的説服力。同時,部隊對美軍陸、海、空聯合作戰可能帶來的戰爭考驗進行了克服困難的教育;對朝鮮人文歷史、風俗習慣,文化差異等進行了宣傳。深入的政治動員和教育,為東北邊防軍戰前準備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除此之外,後勤部門也進行了物資籌措、調運和儲備工作。步機槍彈藥按5個基數,炮彈按20個基數準備,各先行運抵集中地區2個基數和5個基數,每團攜帶炸藥2000斤;從第四野戰軍和東北地區抽調汽車1000輛,從東北地區動員大車4000輛,擔任運輸任務;按31萬人員、3萬牲口、1000輛汽車、4000輛大車,準備3個月的糧草、汽油,在部隊完成集結前,先運1個月的糧草、汽油;由總後勤部按朝鮮人民軍服式樣趕製服裝,每人單衣、棉衣各1套,另準備其他裝具;按收容本軍和人民軍共4萬傷員準備醫院;準備5000副擔架等。
在安東至輯安、鳳城至通化、本溪至梅河口、瀋陽至四平等“四線八點”上,東北邊防軍建立和完善了邊境地區物資儲備體系,並確定部署了通往戰區的3條兵站運輸線,對未來作戰的衞勤保障作了精心部署。
苦練殺敵本領
採取“多用老辦法、多想新辦法”的訓練方式,以“寧可備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備”為訓練原則,東北邊防軍展開集中軍事訓練。
通過進一步研究部隊未來作戰任務,東北邊防軍認為,部隊赴朝鮮作戰,主要應該抓住美軍怕截斷退路和過分依賴技術裝備的弱點,根據朝鮮多山地、河流的特點來確定部隊的作戰樣式。通過分析敵我力量對比等客觀條件,部隊將山地進攻作戰作為重點,軍事訓練也隨着作戰指導方針與原則的確定,將這些內容作為訓練重點。
部隊從實際出發,既強調熟練掌握傳統戰法,又要學習現代戰爭和諸兵種協同作戰的知識。訓練包括技術訓練、戰術訓練和防空、反坦克教育4個部分。訓練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從8月20日至9月10日,主要進行班以下戰術訓練和單兵射擊、投彈、爆破、土工作業等基本技術訓練,以及反坦克、防空教育。第二期從9月11日至10月2日,以排、連、營進攻戰術訓練為主要內容,其中以排、連戰術為重點,同時利用早晚時間繼續複習和鞏固各種技術。
幹部主要進行夜戰和協同作戰戰術教育。團以下幹部主要學習如何組織兵力、火力,其中連、排幹部側重於對“一點兩面”“四快一慢”“四組一隊”“三猛戰術”“三三制”等戰法的學習和研究;團、營幹部側重學習“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和合同戰術,特別是步炮協同戰術;師以上幹部主要學習兵力、火力的組織指揮和陸空協同、各兵種協同作戰戰術。
針對部隊老兵新兵參差不齊、對技術掌握程度相差懸殊的情況,部隊普遍在訓練中採取因人施教的原則,並在戰士中組成互助小組。通過不斷變換不同地形、訓練地點等,使戰士熟練掌握規範動作,明確單兵戰術與發揚火力的關係。除此之外,通過實兵演練,突出進行山地進攻作戰中連續突破、近戰、短促火力戰的訓練;火器疏散配置、火力集中使用的訓練;以及在敵人擁有制空權情況下,部隊主要依靠的夜間運動和作戰的訓練。通過嚴密組織、分批訓練、戰術訓練、實地教學等方式,部隊戰鬥力恢復和提升很快。東北邊防軍在軍事訓練中,不斷強化了準備打惡仗、打大仗的戰鬥作風,和百折不撓、勇猛頑強的戰鬥意志。
抗美援朝 保家衞國
1950年8月下旬,朝鮮戰局出現相持局面。周恩來主持召開軍委各部門、各軍兵種領導人蔘加的國防會議,專題檢查和督促東北邊防軍的作戰工作時,指出:“朝鮮戰爭長期化形勢的出現,加重了我們的責任。”對東北邊防軍的參戰準備工作,及空軍和特種兵部隊的參戰準備工作作了要求和部署。9月15日,侵朝美軍在朝鮮西海岸仁川登陸,28日佔領漢城。釜山防禦圈的美第8集團軍全線向三八線推進,朝鮮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中朝是唇齒之邦,唇亡則齒寒。朝鮮如果被美帝國主義壓倒,我國東北就無法安定,我國的重工業半數在東北,東北的工業半數在南部,都在敵人轟炸威脅的範圍內。”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全面分析權衡了利弊,以及參戰的困難和有利條件後,於1950年10月5日,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戰略決策。這一決策,正確地把握了局部和當前、根本和長遠的利益關係,是革命膽略和科學態度相結合的產物,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周恩來曾提到:“毛澤東下這個偉大的決心,是根據他科學的判見、實際的分析。”
中共中央決定,立即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由彭德懷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掛帥出征。中國人民志願軍轄第13兵團及所屬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及炮兵司令部與所屬之炮兵第1師、第2師、第8師。中國人民志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基地,所有一切後方工作供應事宜,統一由東北軍區負責。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這支不畏強敵、英勇頑強的部隊,所創造的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至今仍被廣泛傳頌。東北邊防軍的組建,不僅鞏固了東北邊防,而且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擊美國的侵略進行了極其重要的戰前準備,也為後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彭德懷曾在總結戰爭經驗中提到:“最重要的則是由於黨中央和毛主席英明的決策,堅定的意志和正確的領導。當美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時,我們即調了五個軍置於鴨綠江北岸,待敵越過三八線向我國邊境逼近時,出敵不意地給以痛擊,取得第一個戰役的勝利。這不僅挽救了當時朝鮮人民軍敗退的局面,而且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如果預先無此準備,想要憑空扭轉當時極不利極嚴重的局面,那是不可設想的。”這肯定了東北邊防軍的重要意義。
1950年10月,東北邊防軍炮1師召開戰前誓師大會。在第26團5連召開的表決心大會上,連隊指導員麻扶搖將戰士們“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保和平,衞祖國,就是保家鄉”的出征誓詞記錄下來,在修改補充後,寫成一份詩歌形式的決心書。在全團出國作戰的誓師大會上,麻扶搖代表連隊發言,這份決心書作為開場白,受到熱烈歡迎。會後,新華社記者採訪了麻扶搖,覺得詩歌寫得很好,並提出將“橫渡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等幾處修改意見,隨後引用於一篇戰地通訊,發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報》上。作曲家周巍峙看到通訊後,主動為文中這首詩歌譜曲,最初以《打敗美帝野心狼》為曲目,在全軍、全國廣為傳唱,後歌名正式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衞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每當這首戰歌響起,都是對東北邊防軍堅實的努力和貢獻最好的紀念。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陳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328 字。

轉載請註明: 組建東北邊防軍始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