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進去了出不來”的隱世之地,現在咋樣了?
“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深藏在獨龍江峽谷的獨龍江鄉是雲南乃至全國最為貧窮落後的地區。而今獨龍江卻在靜悄悄地發生着鉅變,從原始氏族部落和原始漁獵採集生產方式走來的獨龍族,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向小康生活美好目標邁進。
曾經的隱世之地
又遇立秋時。秋者,揫也,物於此而揫斂。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意味着收穫的季節到了。
“只要悉心照料,今年的產量應該會增加。”鬱鬱葱葱的草果地裏,穿着長袖長褲、戴着面罩的唐小聰正忙着除草、打藥,身後這一株株草果樹,是全家人一年的指望。而他這樣全副武裝上陣是為了提防毒蛇和旱螞蟥的侵襲,“當農民可不容易啊!”唐小聰感嘆道。
“90後”獨龍族小夥兒唐小聰是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邊境派出所的一名輔警,趁着輪休,一邊和父親上山打理家裏的60畝草果地,一邊還琢磨着自家農家樂擴建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
看着兒子電話不斷,一旁的唐軍滿眼欣慰,兒女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自己手中的活計都好像輕鬆了許多。
然而,原始、貧窮的生活,離今天並不遙遠。
就在唐小聰出生的上世紀90年代,獨龍江鄉仍封閉於深谷密林之中,與外界雪山阻隔。整個流域延習刀耕火種,羣眾住草房、走驛道、攀藤橋,貧困落後如影隨行。
在唐軍、唐小聰父子的共同記憶中,貧窮的滋味,是刻骨銘心的飢餓和寒冷。族人們賴以棲息的這片土地一年中約有半年時間因大雪封山而與外界隔絕,家裏種的玉米、土豆最多隻夠吃半年。缺糧時,村民靠採野果、挖野百合、打野味充飢。最難熬的是漫長的冬天,沒有棉被、缺少衣物,賴以抵禦寒冷的只有火塘。“晚上圍在火塘邊睡覺,到後半夜會被凍醒。”
艱難苦澀的生活,不僅是他們的日常,更是獨龍族延續千年的民族記憶。
在史籍文獻中,獨龍族是以“宛然太古之民”的形象被記載的。“刻木結繩記事,鳥鳴花開辨時令。”直至新中國成立,獨龍族生活仍處於原始狀態,1994平方公里的獨龍江鄉是其唯一聚居地。從一部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的紀錄片中,人們仍可看到獨龍人“樹葉木片遮羞,巖洞樹洞作屋,過江靠溜索,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狀況。
路,歷來是制約獨龍江發展的最大瓶頸。人們很難想象,即便在即將跨越新世紀時,獨龍江仍是“進去了出不來、出去了回不來”的隱世之地。
02
通路,改變了一切
“是國家給我們修路改變了一切。”唐小聰説。
9歲時,唐小聰曾跟着父親走了3天3夜,經人馬驛道翻越高黎貢山到貢山縣城,第一次看到了山外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帶來的衝擊一道銘記於心的,還有那“怎麼走也走不到頭”的疲累與無望。
極邊地區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問題,黨和國家歷來牽掛。獨龍族脱貧問題,一次次擺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國家有關部門和省州專題調研,專項研究。
1999年,國家投資1億多元修通全長96公里的獨龍江簡易公路,結束了獨龍江人“出門靠砍刀開路,過江靠溜索竹筏”的生活,獨龍族文明進步的歷史翻開嶄新一頁。
但由於簡易公路建在3000米“雪線”之上,每年12月至次年5月,獨龍江兩岸便會大雪封山,半年多的時間完全與外界隔絕。小學5年級時,成績優秀的唐小聰被選去縣城讀書,每個寒假只能待在學校裏。
2008年,18歲的唐小聰應徵入伍,在雲南省德宏州邊境所戍邊衞國。他在部隊成長的5年裏,身後的家鄉亦在鉅變。
2009年,獨龍江鄉還處於整鄉整族貧困狀態,全鄉經濟總收入僅4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916元。為了“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2010年雲南啓動了 “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三年行動計劃,同步實施安居温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素質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六大工程”,一場多方力量聚合的攻堅大戰全面打響,開創了扶貧開發史上精準扶貧一個“直過民族”的獨龍江模式——“省級統籌補助、社會各界支持、州負總責、縣鄉落實、項目到村、扶持到户”。
隨着交通迭代升級,從原始社會走來的古老民族,加快融入現代文明。一條全長6.68公里的隧道,似乎就是一個時空穿梭機,大大縮短了進出獨龍江的時間,也將獨龍江推送上了一條跨越發展的軌道。
退伍回家後的唐小聰也見證了家鄉的發展:2014年高黎貢山隧道貫通徹底結束獨龍江封閉歷史;2015年獨龍族用上了4G通信;草果成為獨龍族人民的“致富果”。2018年,獨龍族實現了整族脱貧。此外,令唐小聰格外驚喜的是,他們一家搬進了新村的4室1廳的新磚瓦房,他自小許下的“能住一間不透風、不漏雨的大房子”的願望終於成真。
03
“我覺得現在的生活就是小康生活”
山還是原來的山,山也不再是原來的山。
唐小聰説,獨龍江鄉近些年來的發展變化讓人興奮。曾經與世隔絕的獨龍江鄉,山河依舊,換了人間。如今有了現代公路,獨龍族江人多數家庭有了汽車。而就在十幾年前,唐小聰所在的馬庫村通路後開進來第一輛汽車時,村裏稍微上了些年紀的人還盯着問“要不要給它喂草吃”。
現在,獨龍江鄉不僅通了公路和隧道,網絡還把人們和外面的世界聯繫起來,網購讓外面的商品進得來,也讓他們種的草果、羊肚菌等農產品出得去,“但最大的變化還是人。”唐小聰説。
過去,獨龍族青年很少與外人通婚,如今獨龍族青年的“婚姻半徑”拉長,唐小聰的愛人金買相就是位德宏傣族姑娘,2014年嫁到獨龍江來。
近幾年,獨龍江鄉旅遊業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自駕來到馬庫觀光旅遊,但村裏能為遊客提供餐飲、住宿服務的農户卻屈指可數。在外見識世面的唐小聰便率先在村裏開辦了第一家農家樂,獨龍族特色菜加上傣族風味深受遊客們喜愛。
“雖然國家對我們的扶持很多,但我們也不能一天到晚靠着國家、等着扶持,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日子過好。”唐小聰換班休息的時候,便會幫妻子打打下手,如今夫妻倆的“翠竹院”農家樂越來越紅火,營業收入已超過草果種植的收入,這讓夫妻倆對擴建自家農家樂的計劃信心滿滿。“現在擴建的錢都準備好了,就等批地了。”唐小聰笑説。
唐小聰小時候不會做夢,他幼時的記憶中沒有電視,沒有接觸外界信息的渠道,他不知道大山外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也不敢去想。現在,他搬進了四室一廳的安置房,開着私家車,經營着農家樂,種植草果和羊肚菌,年收入可達十幾萬元,生活安穩幸福,而他每天最大的快樂就是送5歲的兒子去村裏的幼兒園上學。談及對未來的期許,遺憾自己讀書不多的唐小聰説“希望孩子好好讀書、考上大學”。
回想小時候連鞋子也沒得穿的日子,回想起和父親翻越高黎貢山的漫漫長夜,唐小聰有一份他這個年紀難得的知足,“我覺得現在的生活就是小康生活。”他説。
記者:王慧峯
編輯:莫愁
【來源:人民政協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