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居民家“老虎窗”向外張望的景色
十多平方米的空間住着幾兄弟,往來各自“一隅”需要一把可移動的木頭扶梯來“擺渡”,爬上去又翻下來;一方“老虎窗”是一家人感受 “透氣”、眺望遠方的唯一途徑,儘管逼仄空間裏的這方小窗早沒了隔熱保暖的功效……老房中的生活,除了“拎馬桶”外還有數之不盡、外人難以想見的尷尬。
今天,董家渡14號地塊(二期)啓動正式簽約。在此前醖釀簽約首日,該地塊簽約率就接近97%。啓動正式簽約,這對於地塊內578證居民來説不止是揮別“拎馬桶”的激動,更意味着:未來生活有了新可能。
▲董家渡14號地塊二期全貌
舊區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二元結構”矛盾較突出的黃浦區,鉚定“城市更新和舊區改造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發展”,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自我加壓、迎難而上,持續推動城市更新和舊區改造換擋加速;同時,通過城市更新與舊改,創造發展空間“新增量”,真正實現城區品質、經濟密度、民生福祉同步提升。
一個模式一種手勢,抽絲剝繭化矛盾推進簽約
“每次舊改簽約正式生效,我們這裏激動到半夜都會敲鑼打鼓”,董家渡14號地塊(二期)所包含的小東門街道府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吳麗萍毫不誇張地説。
舊改推進到當下,基本都是需要“啃硬”的。這位老書記這樣表述“各種難”:有的是涉及無證經營的歷史遺留問題,有的涉及公租房承租人亡故的,還有的是私房共有產證的……儘管大家對於舊改有着強烈意願,但內裏矛盾非常複雜。
▲居民們蝸居的實景
“都説舊改徵收,拆的是房,動的是人,遷的是家。要讓這一切越來越順當,無非兩個關鍵點”,這位老書記這樣剖析:一個是模式,一個是手勢。
“兩輪徵詢的公平公開公正模式和機制,讓徵收過程始終處於陽光下,這從根本上決定了老百姓的高意願。具體操作中,在黨建引領下,由徵收方和居民區合力,以徵收為契機,想方設法幫居民們算好資金賬、親情賬、未來賬,收穫保障民生和服務大局的多贏。”
▲即便是租住過渡,也要“守”着這片生活了半輩子的老街坊
負責該地塊徵收工作的區第一房屋徵收服務事務所創新性地開展了居民座談會和週末接待活動,現場為居民答疑解惑、調解矛盾;首創“1 1 X”黨建聯建工作新模式,將各方力量最大限度集中,延伸與居民互動的“最後一公里”。
▲馬上要正式簽約,居民們喜笑顏開
以簽約推動梳理、解決每一户的具體矛盾。一户一議、一户一策,在情理法的框架下精準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最難解的困境中達到最精細的平衡——在黃浦,這樣一種思路和手勢,為各舊改地塊順利推進打下了基礎。
▲老虎窗外,就是即將到來的新生活
改善居住,不止徵收一條路
本月底,位於南京東路街道的承興裏一期留改試點項目,將有居民開啓回搬,內嵌的公共洗衣房等設施也同步啓用。這片百年石庫門裏弄內,通過留人留房、“抽點拔户”方式釋放空間,保留石庫門風貌肌理的同時改善居住環境,首批受益居民共計263户。
改善居住,遠不止徵收一條路——近年間,黃浦在推進舊改方面有了多個首創。
比如復興東路404弄,利用部分公共部位改建緊湊型獨用廚衞,同時將管道煤氣入户,居民頂樓恢復坡頂,小區內新建一批綜合配套設施,提升整體宜居環境;結合國泰公寓、米丘林公寓、南昌路110弄等優秀歷史建築綜合修繕工作,同步推進居住功能提升工程,積極聽取居民呼聲,啓動老里弄所關切的道路修繕、燃氣入户、改造廚衞等民生問題;當下正繼續推進南昌路沿線136弄、212弄、244弄及紹興路18弄(金谷邨)等修繕項目。
“儘快確立不同類型小區、房屋的改造模式,讓有故事的老房子和裏面的居民能夠有尊嚴地繼續生活下去。”黃浦區特別針對那些暫時無徵收或留改試點計劃的房屋,按照不等不靠原則,有計劃地推動房屋綜合修繕,因地制宜儘可能改善羣眾居住條件。今年計劃實施舊住房綜合修繕改造18萬平方米,受益居民4000户以上,衞生設施改造實現“應裝盡裝”。
一樓一策,讓舊改釋放出新增量
江西中路187號老市府大樓,這幢半圍合狀態的老建築連同其所在的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正在有條不紊地施工建設中。這裏將化身為融商業、辦公、藝術等為一體的綜合項目,成為上海高端服務業的承載地。
▲啓動更新的老市府大樓地塊
“城市更新和舊區改造不是一項孤立的任務,它關係到風貌保護、產業轉型、動能轉換、生態環境、城市安全、社會穩定乃至城區文明等各個方面。特別是對於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來説,城市更新和舊區改造是創造發展空間‘新增量’的重要途徑。”
據黃浦區委書記杲雲介紹:結合舊改,黃浦將聚焦外灘“第二立面”、金陵東路沿線、大新天地、南外灘等撬動力強、影響力大的區域,加快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實現 “城區品質、經濟密度、民生福祉”同步提升。
以外灘“第二立面”為例,目前已對177幢老建築建立“一樓一檔”,形成“一樓一策”,完成了空間規劃、功能定位、產業佈局研究。正推進外灘·中央、外灘源二期、190街坊等5個項目,共涉及45幢老大樓;擬啓動178街坊(惠羅商廈)等共涉及23幢老大樓。由此釋放一批有底藴、有品位、有特色的商業商務載體,助力外灘金融集聚帶擴容增能。
金陵東路沿線,區域內保留有特色的騎樓風貌和海派里弄建築風貌。結合舊改,將區域10個街坊按“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大區域平衡、帶方案出讓”的思路,圍繞“新商務、新消費、新文旅、新居住”核心功能,統籌推進歷史風貌保護、城市功能提升和居住條件改善,努力打造成“海派金陵路、活力新走廊”城市新地標。
北京東路,曾是著名的“生產資料一條街”,目前隨着五金商鋪加快清退,科創文創企業逐步集聚,將結合蘇州河濱水岸線貫通和品質提升,打造定位於“蘇河南岸、海派硅巷”的科技製造展示新空間,為新產業新動能涵養新空間。
作者:顧一瓊
攝影:袁婧
編輯:佔悦
責任編輯:張懿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